钩端螺旋体病如何预防

会员1141389 已回复
钩端螺旋体病如何预防
医生回答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XYWY Pro 2 副主任医师 妇产科
擅长:擅长妇科疾病的诊疗
已帮助用户: 93896
  【病原学】   致病性钩体为本病的病原。钩体呈细长丝状,圆柱形,螺旋盘绕细致,有12~18个螺旋,规则而紧密,状如未拉开弹簧表带样。钩体的一端或两端弯曲成钩状,使菌体呈C或S字形。菌体长度不等,一般为4~20μm,平均6~10μm,直径平均为0.1~0.2μm。钩体运动活泼,沿长轴旋转运动,菌体中央部分较僵直,两端柔软,有较强的穿透力。   钩体革兰染色阴性。在暗示野显微镜下较易见到发亮的活动螺旋体。电镜下观察到的钩体结构主要为外膜、鞭毛(又称轴丝)和柱形的原生质体(柱形菌体)三部分。钩体是需氧菌,营养要求不高,在常用的柯氏(korthof)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孵育温度25~30℃。钩体对干燥非常敏感,在干燥环境下数分钟即可死亡,极易被稀盐酸、70%酒精、漂白粉、来苏儿、石炭酸、肥皂水和0.5%升汞灭活。钩体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如紫外线、温热50~55℃,30min均可被杀灭。   【发病机理】   1.入侵途径、体内繁殖及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钩体自皮肤破损处或各种粘膜如口腔、鼻、肠道、眼结膜等侵入人体内,经淋巴管或小血管至血循环和全身各脏器(包括脑脊液和眼部),迅速繁殖引起菌血症。钩体因具特殊的螺旋状运动,且分泌透明质酸酶,因而穿透能力极强,可在起病1周内引起严重的感染中毒症状,以及肝、肾、肺、肌肉和中枢神经系统等病变。其病变基础是全身毛细血管损伤,轻者常无明显内脏器官损伤,病理改变轻微,而感染中毒性微血管功能的改变较为显著。电镜下可见线粒体普遍肿胀,嵴突减少,糖原减少以及溶酶体增多。   2.内脏器官损害 各脏器损害的严重度因钩体菌型、毒力及人体的反应不同,钩体病的的表现复杂多样,病变程度不一,临床往往由于某个脏器病变突出,而出现不同的临床类型,如肺弥漫性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肾功能衰竭型和脑膜脑炎型等。   3.中后期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反应 人体对钩体的入侵首先表现为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增多,但无明显的白细胞浸润,也不化脓,仅出现轻微的炎症反应。网状内皮细胞增生明显,有明显的吞噬能力。出现腹股沟及其他表浅淋巴结肿大。上述均为非特异性反应。   在发病后1周左右,开始出现特异性抗体,IgM首先出现,继之IgG,于病程1月左右其效价可达高峰。抗体出现后钩体血症逐渐消失。肾脏中的钩体不受血液中特异性抗体的影响,能在肾脏中生存繁殖并常随尿液排出。当免疫反应出现而病原体从体内减少或消失时,部分患者可出现后发热、眼和神经系统后发症等,可能与超敏反应有关,也可能与钩体本身有关(有人认为是残存感染)。
有用0
相关问答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传染病。钩端螺旋体是全身性疾患,多个脏器都受侵犯,因此采取抗菌特效治疗和支持性治疗的综合治疗,是治疗工作的重要原则。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卧床休息在提高疗效、减少死亡方面都是重要的。

赵金秋 副主任医师 传染科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钩端螺旋体病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还会出现咳嗽咽喉痛、发热头痛的症状,扁桃体也会变的肿大。还会存在着一定的潜伏期,医生会根据不同程度的病情来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平时要注意休息,多喝水,多吃一些水果和蔬菜。

赵金秋 副主任医师 传染科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强调早期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饮食,保持体液与电解质的平衡,如体温过高,应反复进行物理降温至38℃左右。在家中、门诊或入院24小时内特别在6~24小时内密切观察病情,警惕青霉素治疗后的雅-赫反应与肺弥漫性出血的出现。尿应采用石灰、含氯石灰等消毒处理。

赵金秋 副主任医师 传染科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病原学】   致病性钩体为本病的病原。钩体呈细长丝状,圆柱形,螺旋盘绕细致,有12~18个螺旋,规则而紧密,状如未拉开弹簧表带样。钩体的一端或两端弯曲成钩状,使菌体呈C或S字形。菌体长度不等,一般为4~20μm,平均6~10μm,直径平均为0.1~0.2μm。钩体运动活泼,沿长轴旋转运动,菌体中央部分较僵直,两端柔软,有较强的穿透力。   钩体革兰染色阴性。在暗示野显微镜下较易见到发亮的活动螺旋体。电镜下观察到的钩体结构主要为外膜、鞭毛(又称轴丝)和柱形的原生质体(柱形菌体)三部分。钩体是需氧菌,营养要求不高,在常用的柯氏(korthof)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孵育温度25~30℃。钩体对干燥非常敏感,在干燥环境下数分钟即可死亡,极易被稀盐酸、70%酒精、漂白粉、来苏儿、石炭酸、肥皂水和0.5%升汞灭活。钩体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如紫外线、温热50~55℃,30min均可被杀灭。   【发病机理】   1.入侵途径、体内繁殖及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钩体自皮肤破损处或各种粘膜如口腔、鼻、肠道、眼结膜等侵入人体内,经淋巴管或小血管至血循环和全身各脏器(包括脑脊液和眼部),迅速繁殖引起菌血症。钩体因具特殊的螺旋状运动,且分泌透明质酸酶,因而穿透能力极强,可在起病1周内引起严重的感染中毒症状,以及肝、肾、肺、肌肉和中枢神经系统等病变。其病变基础是全身毛细血管损伤,轻者常无明显内脏器官损伤,病理改变轻微,而感染中毒性微血管功能的改变较为显著。电镜下可见线粒体普遍肿胀,嵴突减少,糖原减少以及溶酶体增多。   2.内脏器官损害 各脏器损害的严重度因钩体菌型、毒力及人体的反应不同,钩体病的的表现复杂多样,病变程度不一,临床往往由于某个脏器病变突出,而出现不同的临床类型,如肺弥漫性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肾功能衰竭型和脑膜脑炎型等。   3.中后期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反应 人体对钩体的入侵首先表现为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增多,但无明显的白细胞浸润,也不化脓,仅出现轻微的炎症反应。网状内皮细胞增生明显,有明显的吞噬能力。出现腹股沟及其他表浅淋巴结肿大。上述均为非特异性反应。   在发病后1周左右,开始出现特异性抗体,IgM首先出现,继之IgG,于病程1月左右其效价可达高峰。抗体出现后钩体血症逐渐消失。肾脏中的钩体不受血液中特异性抗体的影响,能在肾脏中生存繁殖并常随尿液排出。当免疫反应出现而病原体从体内减少或消失时,部分患者可出现后发热、眼和神经系统后发症等,可能与超敏反应有关,也可能与钩体本身有关(有人认为是残存感染)。

副主任医师 妇产科 已帮助用户:93896
擅长:擅长妇科疾病的诊疗

指导意见:是可以及性能对症营养神经的控制就好的,注意及时的行调节,及注意保暖,避免刺激消化系统,进行住院的观察。

李银利 护士 外科 万全县孔家庄中心卫生院 已帮助用户:160928
擅长:外科、


意见建议:你好, 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和方式如下:1、鼠类、鹿、野鸟等野生动物把病原体传染给家畜,家畜再传染给人;感染的家畜也可能把病原体传染给野生动物,再传染给人。2、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生殖系统的黏膜侵入,比如人吃了被带菌鼠的尿液污染的食品,钩端螺旋体就容易经消化道黏膜侵入体内。3、蜱、螨等吸血节肢动物通过吸血传播。

颜德辉 医师 内科 永新县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4307
擅长:内科、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