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分为哪两部分

会员119453 已回复
最近这段时间总是有点血液不循环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查,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分为哪两部分?
医生回答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王相华 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诊治各种贫血、造血系统急性肿瘤(白血病、淋巴瘤、骨...
血液循环系统由血液、血管和心脏组成。如果分为两大部分,即为血管和心脏组成。心血管系统是由心脏、血管、毛细血管及血液组成的一个封闭的运输系统。同时许多激素及其他信息物质也通过血液的运输得以到达其靶器官,以此协调整个机体的功能,因此,维持血液循环系统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是机体得以生存的条件,而其中的核心是将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
有用0
相关问答

血液循环系统由血液、血管和心脏组成。如果分为两大部分,即为血管和心脏组成。心血管系统是由心脏、血管、毛细血管及血液组成的一个封闭的运输系统。同时许多激素及其他信息物质也通过血液的运输得以到达其靶器官,以此协调整个机体的功能,因此,维持血液循环系统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是机体得以生存的条件,而其中的核心是将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

王相华 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贫血、造血系统急性肿瘤(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殖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出血性疾病(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熟练掌握骨髓移植治疗,对不明原因发烧及发烧缺陷引起的感染有较丰富的诊治经验。

怀孕以后由于激素水平的改变,血液系统方面会发生比较多的变化,比如贫血症状、血液高凝状态、血容量增加、血压低等情况。
1、贫血症状:怀孕后对铁的需求量增加,如果补充不及时的话,可能会导致孕妇患有缺铁性贫血,出现较为明显的贫血症状。
2、血液高凝状态:妊娠过程中,为了对抗分娩过程中的出血症状,孕妇的血液会出现相对的高凝状态,白细胞也会相应增加,使得血沉加快。
3、血容量增加:孕妇血容量在妊娠6-8周开始增加。一般情况下,怀孕32-34周时血容量增加达到高峰状态。
4、低血压:如果孕妇长时间的处于仰卧位,则会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心搏出量下降,以至于出现低血压的情况。建议孕妇在孕中晚期后采取左侧卧位。

王凤英 主任医师 妇产科 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目前,消渴的临床表现可归纳为三型:
1.阴虚热盛:占11.89%,多见于阴虚,多见于热虚,多见于阳虚。以1~5年为最多,随病程的增加逐渐减少,最常见的是40-50岁,随年龄增加逐渐减少,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2.气阴两虚型:76.52%,主要表现为气虚,阴虚兼有。病程在6~10年,以50-60岁为最常见,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发生率介于阴虚热盛与阴虚证之间。
3.阴阳两虚型:11.59%,主要表现为阳虚,同时表现为阴虚。大多数患者的病程在15年以上,且随病程的增加而增加,55岁以上患者发病率最高

孙香兰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足癣分为浸润糜烂型、水泡型和鳞屑角化型。
足癣也有可能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并发型。浸润糜烂型是一种常见的浸润性溃疡,伴有恶臭、瘙痒等症状。足趾部、足侧缘、足底等常见的都是水泡型足癣,这些部位会相互合并,出现大的疱疹,同时还会出现严重的瘙痒症状。角化鳞屑型脚气一般都是由水泡型脚气和糜烂型脚气转变而来,导致脚底脱皮、脚后跟加厚,严重时会形成皲裂、出血。无论什么类型的脚气都是可以传染的,需要进行抗菌的药物。

张文娟 主任医师 皮肤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银屑病、扁平苔藓、老年瘙痒病、掌跖脓疱病、真菌病、皮肤疑难病、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皮肤病

尿失禁分为以下四类:急迫性尿失禁、由于严重尿频和尿急而不能被正常控制的尿失禁、以及压力性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是由于腹内压力增加而导致的尿液非自愿流出,以及填充性尿失禁,都是由于膀胱过度填充和膀胱压力大于尿道阻力而导致的尿液持续溢出而导致的。实际上真正的尿失禁是指膀胱失去控制排尿的能力,这导致尿液持续流出并使膀胱排空。

李玉涛 主治医师 外科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专业擅长: 无精症、少精症、弱精症、精子畸形、前列腺炎、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精囊炎等疾病的诊治,熟练掌握人工授精等辅助生殖技术。

冠心病一般分为隐匿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肌病、猝死型这五型。
冠心病的全称叫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主要指的是心脏血管冠状动脉内存在粥样斑块,造成冠状动脉的狭窄,引起心肌供血不足的一种病变。通常有五种类型,即隐匿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肌病、猝死型。患者应该及时治疗,保持低脂低胆固醇饮食,避免食用肥肉、奶油、动物内脏、蛋黄等食物。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