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患者护理

会员97102552 已回复
心肌梗死患者护理
医生回答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周恒 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心肌梗死患者护理要注意以下方面。
心肌梗塞是由于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阻塞,长期缺血、缺氧,长期阻塞,造成心脏大范围的损害。不要让病人随意走动,要立即呼叫120并在现场等候救护。病人的家人要多和病人交流,安慰病人,缓解他们的精神紧张,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在发病的时候一定要保证绝对的平躺,尽量降低运动后的心脏负担,同时还要保证周围的空气比较流通。
有用0
相关问答

一般情况下,心肌梗死患者护理要注意以下方面。
心肌梗塞是由于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阻塞,长期缺血、缺氧,长期阻塞,造成心脏大范围的损害。不要让病人随意走动,要立即呼叫120并在现场等候救护。病人的家人要多和病人交流,安慰病人,缓解他们的精神紧张,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在发病的时候一定要保证绝对的平躺,尽量降低运动后的心脏负担,同时还要保证周围的空气比较流通。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心肌梗死患者护理包括以下几点:
一,采取一种应急的方法,在出现心肌梗塞后,禁止病人自己去就医,并在那里等候医生的治疗。
二,精神上的护理,在诊断出AMI的时候,病人会出现精神上的焦虑不安,害怕,甚至是无助,所以护士要多和病人交流,给病人解释一些治疗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鼓励和安抚病人,消除病人的不安和紧张,建立病人的信心,让病人和家人都能接受,让他们的精神状态变得更加的乐观,更加的积极。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很重要,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
1、急性期患者要接受医务人员的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会很不舒服,主要有胸闷、胸痛、气短、憋闷等症状。患者会很紧张,而治疗的重点是让患者安静下来。由于患者越是焦急,心肌耗氧量就会增加,心肌梗塞的复原就会变得困难,因此,安抚是非常必要的。
2、如果患者的情绪过于紧张,可以使用镇静剂。
3、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低血氧时,应给予患者输氧;同时要让患者的家人吃一些易于消化的食物,如果病人出现便秘或者其他肠胃问题,会导致心肌梗死的病情恶化。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四大护理要点是:
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已在医院度过急性期。对于病情稳定、无并发症的患者,医生会允许其回家进行康复治疗。
二、按时服药,定期随访,保持排便通畅,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不要情绪激动或过度劳累。
三、戒烟,限酒,避免暴饮暴食。坚持合理的体育锻炼是康复治疗的主要措施,因为心肌梗死后1~2个月心肌坏死已愈合。此时,促进身体恢复,增加心脏侧支循环,改善心肌功能,减少复发和危险因素是康复治疗的目的。
四、在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时,最好结合病情、体质、年龄和个人爱好,掌握运动量,不要过大,循序渐进。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心肌梗死溶栓护理为溶栓治疗。
首先需要询问病人有无大出血、有最近的外科、创伤、胃肠道溃疡、肝、肾功能不全、溶栓禁忌等。在无禁忌后,可以快速、准确的配制和溶栓剂的输入。观察药物使用后是否出现了寒战、发烧、皮疹等过敏症状。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皮肤粘膜和内脏出血情况。观察心电图和血液化验,了解病人状况。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心肌梗死的疼痛护理有多观察。
首先,严格监护的原则是勤监护、观察。据报告,在发病后30-60分钟内,56%~80%的患者会出现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可导致心律失常、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心动过速、室早等。绝大多数的心源性猝死都是因为原发性的室颤,而室颤是继发于复杂的心律失常之后,因此在发病前6个小时和3天内要密切监测。如有可能,应立即将病人送入冠状动脉监护室,进行持续的心电图检查。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