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失眠的药有哪些

会员101264529 30 已回复
我晚上总是睡不着,想着中医比较靠谱,请问,中医治疗失眠的药有哪些?
医生回答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吕志勤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
治疗失眠的中药主要有以下几种:
1.活力素口服液:用于腰膝酸软、肾虚、肾气虚引起的失眠。
2.白乐眠胶囊:用于阴虚火旺者,能滋阴清火,安神定志。
3.人参归脾丸:用于心脾血虚者。其临床表现为乏力、心悸、口唇苍白、贫血等。
4.白子养心胶囊:用于肝肾阴虚,临床表现为眼干、口干、全身乏力者。
5.牛黄清心丸:心火旺盛者用。其临床表现为心烦、口干、大便干燥、口舌生疮等。
6.加味逍遥丸:用于肝气亢盛、烦躁不安的患者。
有用0
相关问答

治疗失眠的中药主要有以下几种:
1.活力素口服液:用于腰膝酸软、肾虚、肾气虚引起的失眠。
2.白乐眠胶囊:用于阴虚火旺者,能滋阴清火,安神定志。
3.人参归脾丸:用于心脾血虚者。其临床表现为乏力、心悸、口唇苍白、贫血等。
4.白子养心胶囊:用于肝肾阴虚,临床表现为眼干、口干、全身乏力者。
5.牛黄清心丸:心火旺盛者用。其临床表现为心烦、口干、大便干燥、口舌生疮等。
6.加味逍遥丸:用于肝气亢盛、烦躁不安的患者。

吕志勤 主任医师 内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治疗失眠的中草药种类很多,可以用偏方治疗,也可以单用药物治疗。该处方包括以下内容:
1.酸枣仁:酸枣仁有宁心安神的作用,对失眠有帮助。可以用单一药物治疗,不管是食用的还是药用的,都可以应用。
2.沈复:沈复对失眠有很好的疗效,还有利水消肿的功效。也可作为单味药使用。
3.五味子:五味子可以泡水,也可以应用于汤剂的方中,单用疗效更佳。
5.琥珀:中药组合应用的方法很多,也有相对简单的单味药应用方法。如果出现上述表现,也可以使用琥珀。琥珀可以作为治疗失眠的单味药,也可以做成药枕,放在头下入眠,有助于睡眠。

吕志勤 主任医师 内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中医治疗失眠的好方法:
1、针灸:针灸对治疗失眠也有效。一般主穴如安明、百会,也可配合其他穴进行辅助治疗。
2、锻炼方法:比如常用的意拳站桩功对失眠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主要是通过立桩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达到平衡阴阳的治疗效果。
3、其他方法:有时采用刮痧,对气滞血瘀的患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另外还有按摩,对失眠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吕志勤 主任医师 内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中医治疗失眠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中药治疗,人体的肝在身体内郁化火证,情绪波动较大,容易生气,会出现失眠的情况,服用适量的龙胆泻肝汤可以改善。
二、针灸治疗,可刺激四肢穴位如合谷、太冲、足三里、阳陵泉等,以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使机体进入放松状态而进入睡眠。
三、推拿按摩治疗,可将五指略微张开,按于额上,由前向后按摩如梳头状,这种按摩有疏通气血,散风行湿,清泻肝胆之火的作用,可缓解失眠焦虑。

吕志勤 主任医师 内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中医治疗失眠的药方很多,这种情况需要辩证分析。
如果是气血两虚引起的,可用归脾丸、健脾丸、香砂六君子丸、补中益气丸、阿胶补血颗粒、八珍木易颗粒、八珍丸、阿胶补血颗粒、乌鸡白凤丸等药物进行调理。也可以和黄芪、桂圆、大枣、当归一起泡水喝。如果是肝肾阴虚内热所致,可用六味地黄丸、酸枣仁颗粒、枣仁安神胶囊、白质地黄丸、大补阴丸、左归丸、杞菊地黄丸进行调理。也可以和酸枣仁、玉竹、石斛、枸杞一起泡水喝。如果是肝火亢盛所致,可用清肝片、龙胆泻肝丸、加味逍遥丸等药物进行调理。

吕志勤 主任医师 内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中医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治疗失眠:
1.中药汤剂,常见的有黄连温胆汤、黄连阿胶汤、柴胡疏肝散、六味地黄丸、生脉汤等。根据失眠的不同类型,选择不同的汤药进行对症治疗,效果还是很显著的。尤其是黄连的广泛应用,对因内火过盛而引起的失眠有理想的疗效。
2.针灸的应用时间非常长,疗程约为15天至1个月,能很好地调节人体神经,对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效果理想。
3.应用其他法,如刮痧、拔罐、耳穴压丸、汤剂清洗外敷、足三里或涌泉穴外敷等,对失眠有显著疗效。

吕志勤 主任医师 内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