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知识手册

吴茱萸

核准日期:2007年1月28日

收藏

药品名称:

吴茱萸药典

FRUCTUS EVODIAE药典

Wu Zhu Yu

所属类别:

中药>>中药饮片>>温里药

古籍出处:

《神农本草经》

基原:

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石虎E.rutaecarpa(Juss.)Benth.var.officinalis(Dode)Huang或疏毛吴茱萸E.rutaecarpa(Juss.)Benth.var.bodinieri(Dode)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实。主产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陕西、浙江、四川等地。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用甘草汤制过应用。

炮制:

吴茱萸 除去杂质。
制吴茱萸 取甘草捣碎,加适量水,煎汤,去渣,加入净吴茱萸,闷润吸尽后,炒至微干,取出,晒干。
每100kg吴茱萸,用甘草6kg。

性状:

本品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mm。表面暗黄绿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的油点。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基部残留被有黄色茸毛的果梗。质硬而脆,横切面可见子房5室,每室有淡黄色种子1粒。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药性:

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应用:

1.寒凝疼痛
本品辛散苦泄,性热祛寒,主入肝经,既散肝经之寒邪,又疏肝气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主药。每与生姜、人参等同用,治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苔白脉迟等,如吴茱萸汤(《伤寒论》);常与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治寒疝腹痛,如导气汤(《医方简义》);与桂枝、当归、川芎等同用,可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痛经,如温经汤(《金匮要略》);与木瓜、苏叶、槟榔等配伍,治寒湿脚气肿痛,或上冲入腹,如鸡鸣散(《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2.胃寒呕吐
本品辛散苦泄,性热祛寒,善能散寒止痛,还能疏肝解郁,降逆止呕,兼能制酸止痛。常与干姜、甘草同用,治霍乱心腹痛,呕吐不止,如吴茱萸汤(《圣济总录》);与半夏、生姜等同用,可治外寒内侵、胃失和降之呕吐;配伍黄连,可治肝郁化火,肝胃不和的胁痛口苦,呕吐吞酸,如左金丸(《丹溪心法》)。
3.虚寒泄泻
本品性味辛热,能温脾益肾,助阳止泻,为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常用药,多与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同用,如四神丸(《校注妇人良方》)。

功效:

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用法用量:

煎服,1.5~4.5g。外用适量。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2.《本草纲目》:“开郁化滞,治吞酸,厥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喉舌口疮。”
3.《本草经疏》:“吴茱萸,辛温暖脾胃而散寒邪,则中自温、气自下,而诸证悉除。”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吴茱萸烯、罗勒烯、月桂烯、吴茱萸内酯、吴茱萸内酯醇等。还含吴茱萸酸,吴茱萸碱,吴茱萸啶酮,吴茱萸精,吴茱萸苦素等。

药理作用:

本品甲醇提取物,水煎剂有抗动物实验性胃溃疡的作用;水煎剂对药物性导致动物胃肠痉挛有对抗作用,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本品注射液静注对麻醉大鼠和狗有明显升高血压的作用;其煎剂、蒸馏液和冲剂过滤后,分别给正常兔、犬和实验性肾型高血压犬进行静注,均有明显的降压作用;煎剂给犬灌胃,也呈明显降压作用,甘草煎剂可使吴茱萸的降压作用消失;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小板血栓及纤维蛋白血栓形成;其煎剂,吴茱萸次碱和脱氢吴茱萸碱对家兔离体及在体子宫有兴奋作用;在猫心肌缺血后,吴茱萸及吴茱萸汤能改善部分心电图,部分减少血中磷酸肌酸酶及乳酸脱氢酶的释放,明显增加血中一氧化氮的浓度,缩小心肌梗塞面积,具有一定的保护心肌缺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