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好心的医生!已吃结核药一个

会员74809780 47岁 已回复
请问好心的医生!已吃结核药一个月左右,今天拿到在服药一星期左右痰培养结果为找到什么分支杆菌(结核菌阴性),抗酸杆菌+,然后医生说考虑NTM感染,这是什么意思哈?请问NTM严重吗?能治愈吗?吃药一星期左右为啥说结核杆菌为阴性?这是什么情况?
医生回答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李国顺 河北省威县人民医院 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肺部感染,慢性呼吸衰竭,慢性肺心病
已帮助用户: 165470
指导意见:理论上痰菌阴性么就不传染了,其实么那么大1个肺,病灶那么点,谁知道那痰是从正常部位排除的还是病灶部位排除的,为了家人么还是做好隔离,但是吃了1个月的药么应该不会有啥传染性了
有用0
相关问答

吃结核药护胃的方法如下:
结核病治疗原则是尽早、全程、足量、联合的抗结核。异烟肼、利福平等常用的抗结核药物,都会引起恶心、呕吐、胃痛、胃胀等胃肠道反应,并且症状会比较重。建议患者尽量在饭后服用抗结核药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奥美拉唑、多潘立酮等保护胃粘膜的药物来改善症状。
用药期间,患者要注意多休息,保持轻松、愉快、平和的心态,避免激动、紧张、愤怒等情绪刺激。

刘正新 主任医师 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长期从事内科消化专业临床工作,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对于胃肠病方面有较深的研究。从事消化内窥镜工作十余年,能熟练的进行各种内镜的诊断及治疗。主要科研方向是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通常情况下,吃结核药胸闷正常。
一些肺结核病人在使用抗结核药物的过程中会出现胸闷、气短等情况。一般情况下,服用抗结核药物是没有任何副作用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可以认为是肺结核的症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才会有所好转,也有可能是由于胸腔积液、痰液阻塞气道、冠心病等因素引起的。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胸部X线、胸部CT、心脏彩超、心电图等进行检查,确定病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此外,在使用抗结核药物的过程中,如果治疗的效果不理想,或者病情恶化,也有可能是因为缺氧引起的胸闷,需要积极治疗。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结核药在医生指导下联合使用来吃,或者调整结核药的种类,可能不伤肝,具体内容如下:
在抗结核病的治疗中,有多种药物副作用,而以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脏损害最为严重。临床上应用的主要是多药的组合。首先,选用对肝损害较少的抗肺药。在治疗期间,要注意病人的肝脏功能。如果患者有肝脏损伤的表现,需要适当的改变使用抗菌药物,避免使用有可能发生肝脏受损的疾病,转而使用其他对肝脏影响不大的药物。若出现严重的肝损害,必须停止使用药物,并采取护肝措施。

王东 主任医师 外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4
擅长:肝癌,门静脉高压症,胰腺癌,黄疸,腹腔肿瘤

肺结核服药后一定不能喝酒,因为肺结核它本身需要口服抗结核药物,而我们的抗结核药物包括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对肝脏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再喝酒,那就是对肝脏有双重打击,会造成我们的肝功能的急剧下降,从而导致药物性的肝损害和酒精性肝损害。
患者需要及时前往医院,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以免延误病情的诊治。

刘正新 主任医师 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长期从事内科消化专业临床工作,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对于胃肠病方面有较深的研究。从事消化内窥镜工作十余年,能熟练的进行各种内镜的诊断及治疗。主要科研方向是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一般情况下,吃结核药过敏,可以通过暂时观察等方式进行治疗。
1.暂时观察:口服了一些抗结核药后,一般会有轻度的疹子,轻度过敏性反应,可以暂时观察,然后继续遵医嘱吃药。
2.口服药物:如有进一步的过敏症状,可以使用抗过敏的药物,如氯雷他定片、盐酸西替利嗪口服溶液等,可暂时停止使用抗结核的药物,待其过敏症状消失后,在进行治疗。

聂小娟 副主任医师 皮肤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中国医师协会会员,毕业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一般情况下,是否可以一个月治好心脏官能症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判断,具体内容如下:
心脏神经官能症属于是一种功能性疾病,其治疗所需要的时间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判断。如果患者进行了比较好的调理,并遵医嘱使用谷维素片、甲钴胺片、参松养心颗粒等药物进行治疗,患者的身体可能会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恢复正常。但是,如果患者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的情绪中,并且没有积极配合进行治疗,则可能需要较长的恢复时间,此时,患者可能无法在一个月内恢复。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