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儿11岁了,身高1.3米,请问是不是身材矮小

会员67195440 45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我女儿11岁了,身高1.3米,请问是不是身材矮小
医生回答 共2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时义稳 医师 河南省内黄县益民医院 儿科 二级甲等
擅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小儿贫血,小儿轮状病毒肠炎
已帮助用户: 20399
问题分析:根据你孩子的年龄来估算,你孩子的身高是有一点偏低,影响一个人身高的因素有多种,常见的有遗传因素,营养问题,脑垂体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影响等等。
意见建议:建议你平时让孩子多锻炼多运动,比如跑步,游泳,跳绳等有节律的运动形式,加强营养,补充胶原蛋白和微量元素,保持充足的睡眠,这些都是对长身高有帮助的。
有用0
关注
王宪伟 医师 鹿泉市铜冶镇中心卫生院永壁分院 儿科 一级甲等
擅长:小儿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小儿湿疹
已帮助用户: 7959
问题分析:家长你好:11岁女孩的身高=年龄*7+70,您的应为11*7+70=147厘米,上下可以有百分之10的浮动。
意见建议:建议:您的宝宝的身高属于偏低,您可以带宝宝去测量一个骨龄,然后在可以加强营养,适量的参加体育运动,保持愉快的心情。
有用0
相关问答

矮小症是不是很严重,要看病人对自己的体型有没有注意,因为个子矮小并不会威胁到病人的生命。但如果病人太在意自己的身高,会出现精神方面的问题,那就很严重了。
如果长时间的担心自己个子太矮,会有一种自卑的感觉,那么就会导致抑郁症。抑郁症的病人如果病情比较严重,可能会心理偏激,出现严重危害自身、社会的行为,这就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身材矮小的孕妈能否顺产与孕妈的盆骨大小形态有关系。
通常情况孕妈会担心由于身材矮小可能会导致出现顺产不顺利的情况。实际上孕妈能否顺利生产与孕妈的盆骨大小和形态情况,来判断宝宝是否能够顺利生产。若是孕妈的臀部宽,盆骨呈桶状、盆腔空间较大,宝宝的出生其实是挺容易的。身材矮小的孕妈要进行适当的锻炼,来增强体魄,能在分娩时更有力量。

王凤英 主任医师 妇产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身材矮小的原因有多种,需要对因治疗,如果生长激素缺乏引起的矮小是用生长激素治疗的。营养不足要补充营养,还要看骨龄、遗传因素等。加强营养吃点含钙高的食物,如肉食蛋奶豆制品蔬菜水果等,不要偏食挑食再就是注意运动。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身材矮小症能否治愈及治疗好转与否,取决于身材矮小病因有哪些,还需要对症病因处理,矮小症多为特发性矮小,就是找不到病因矮了,用生长激素治疗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身高,但是每一个患儿敏感性和患儿依从性都有差异,其疗效也各不相同,需定期进行评价。
如果是先天性的身材矮小症,家族遗传病史,一般不能治愈,只能通过后天补充营养,来缓解不适症状,但是并不能彻底治疗。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家族性矮小症的孩子一般是不需要治疗的,和遗传有关系,近几年来也有使用生长激素来治疗家族性矮小症的孩子,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必须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这种家庭型矮小症是指家长的个子都比较矮,人类的身高超过70%,父母各占50%,子女的基因和身高取决于家长。儿童也是一种家族性矮小,也有生长因子不足的表现,需要做一些详细的检查,比如使用生长激素来调节。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的第三百分位以下或两个标准差以下,每年生长速度在5cm-7cm以下,可以诊断为矮小症。
诊断为矮小症后要给做骨龄测试,看骨龄是超前还是落后,还要做生长激素激发实验,检查甲状腺功能、性激素、检测染色体和基因、头颅和垂体磁共振。目的是明确病因。排除特殊疾病,为下一步治疗做准备,了解病因后,进行针对性综合治疗。治疗矮小症的最佳年龄是3岁-10岁,若发现孩子确实身材矮小,要及早治疗,避免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