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检查报告右侧腰大肌脓肿7

会员53677039 27岁 已回复
磁共振检查报告右侧腰大肌脓肿7.1cm可以做穿刺引流术吗?可以不用开刀吗?
医生回答 共4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张军 副主任医师 衡水市中医医院 外科 三级甲等
擅长:直肠脱垂,肛瘘,肛窦炎,肛周脓肿,溃疡病大出血,肛...
已帮助用户: 8890
问题分析:您好!根据您的病情描述,这种情况建议马上手术切开引流,不要犹豫。
意见建议:穿刺引流,因为口小底深,事实证明引流不通畅,造成病情迁延不愈,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有用0
关注
曹瑜瑜 护士 榆林市北方医院 外科 三级甲等
擅长:包茎过长,男性不育症,包茎
已帮助用户: 3811
问题分析:腰大肌脓肿的话,是必须要切开引流的,并且要切除囊壁的。
意见建议:建议引流液及囊壁送病检,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有用0
关注
杨肖云 医师 邯郸市魏县中医院 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内科,尤其擅长高血压、脑梗塞、冠心病、心绞痛、心肌...
已帮助用户: 78015
问题分析:你好,检查腰大肌脓肿范围较大,一般穿刺不能很好的引流,对疾病恢复意义不是很大,需要手术治疗。
意见建议:建议你最好还是去医院外科听从主管医生的安排,明确疾病的真正性质,一般还是需要手术的。
有用0
关注
代超 医师 肥城矿业集团大封社区医院 外科 一级甲等
擅长:外科、骨折
已帮助用户: 124438
问题分析:你好,考虑为右侧腰大肌脓肿的病变发生,多因腰部外伤扭伤,致使了腰部软组织受损,血肿形成大量的细菌滋生繁殖炎症发生,激化感染后形成了脓肿,从而引发了胀疼发热等症状发生。
意见建议:建议脓肿的治疗原则为切开引流,进行穿刺引流消除不料脓腔,所以及早的去医院的外科进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术后清洁换药引流通畅,油纱填塞,无菌敷料包扎,配合大剂量抗生素联合治疗。
有用0
相关问答

核磁共振检查肛瘘是了解报告单当中,对于病变大小,位置,病变内部以及病变周边的具体的描述情况,是否有异常的信用改变。以及对于病变四周的血管的描述,是否出现血管的丰富改变。

姜金波 副主任医师 外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胃肠外科、肛肠外科、腹壁疝外科。

磁共振能够看出瘘管走形,指诊不如磁共振准确,或者术中探查具体瘘管情况,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及早手术治疗,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及肛周清洁,便后可用淡盐水清洗肛周,避免久坐久蹲,术后定期消毒换药。

姜金波 副主任医师 外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胃肠外科、肛肠外科、腹壁疝外科。

骨折可以使用磁共振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由于对软组织滑膜、血管、神经、肌肉、肌腱、韧带、和透明软骨的分辨率高,用于滑膜、血管和肌肉、筋膜的炎症、滑膜囊肿和透明软骨变性、剥脱及骨糜烂破坏与缺血性坏死、颈椎和髓核病变、膝关节半月板和十字韧带损伤、类风湿的神经并发症及骨髓炎等的临床检查。所以如果出现骨折也是可以采用磁共振进行检查的。

刘凤岐 主任医师 外科 北京友谊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足踝外科,足跟痛、脚掌疼、拇外翻、平足等等。

发生滑膜炎是,有些需要做有关磁共振检查,通常可依据患肢磁共振检查,对病人软骨受损害程度进行分析。
当病人发生滑膜炎时,应及时对其发病原因加以分析,例如,有些病人就是发生创伤而导致,发生半月板或前交叉韧带或后交叉韧带损伤,有时周围韧带受损,因而引起滑膜炎。根据病因分析,一般病人应做磁共振检查,以观察病人半月板损伤情况,交叉韧带损伤轻重,从而做到有的放矢。通常应跟随病人治疗病因,从而使病人滑膜炎终于可以得到治愈。

刘凤岐 主任医师 外科 北京友谊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足踝外科,足跟痛、脚掌疼、拇外翻、平足等等。

心肌病磁共振检查的费用一般在2000-3000元左右,具体的收费要看当地的收费水平。
心肌病磁共振检查也称为心脏核磁成像,主要用于判断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判断心肌的坏死和损伤。心肌病包括限制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梗阻性心肌病等。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心肌疾病,应及时进行原发病的处理,检查费用一般在2000-3000元左右,同时给予强心、利尿、营养心肌等多种药物,以达到缓解心肌疾病的目的。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所有的矮小症都需要做核磁共振检查,垂体是分泌生长激素的地方,如果垂体发育不良或者外伤会导致生长激素分泌减少,而矮小症需要排除垂体的微腺瘤才能治疗。
除此之外,还需进行激素分泌检查,通常需要明确出现该病症的病因,并对症进行治疗。平时,家长需要注意保持宝宝营养摄入均衡,可适当运动,促进身体吸收,可以改善病症。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