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下午发烧,至今烧到最高40度,用口服对乙酰氨基...

会员43884001 11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上周日下午发烧,至今烧到最高40度,用口服对乙酰氨基酚下去,但过会还是烧,几天都是这样,上医院检查说是白细胞10.13,中性粒细胞比率70.2,c_反应蛋白14.大夫给开的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头孢呋辛钠,葡萄糖氯化钠钾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静脉点滴。在家吃的是双黄连,清开灵和头孢克肟。孩子只是发烧没有别的表现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没有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用什么办法能够退烧,已经3天了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曲丽江 主管护师 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科 三级甲等
擅长:毛发红糠疹,皮肤过敏,皮肤瘙痒症,红皮病
已帮助用户: 11371
问题分析: 一般可以服用护彤阿莫西林颗粒来治疗,适当多饮水。也建议物理降温,就是用25%–50%酒精擦浴的物理降温方法。
意见建议:或冷敷,在额头、手豌、小腿上各放一湿冷毛巾,其他部位应以衣物盖住。
有用0
相关问答

一般来说,发烧可以用对乙酰氨基酚栓。
对乙酰氨基酚栓,适应症为用于儿童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也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等,大人和儿童也可以用。该药时直肠给药的,30分钟-60分钟就可以起到明显的作用,同时副作用很小,一般不会对胃肠道和肾脏造成伤害,但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是使用。

卢成瑜主任医师儿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急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以及儿童营养、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

一般情况下,宝宝发烧吃对乙酰氨基酚,在医生指导下吃,可起到较好的退烧作用,具体内容如下:
宝宝发烧除了采取物理降温,还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退热药物,而对乙酰氨基酚就是首选的退热药物之一。若宝宝发烧出现超过了38.5摄氏度的情况,就可以及时给宝宝使用退热药物,同时让宝宝适当多喝热水,并采取贴退热贴、温水擦拭等方法进行物理降温,这样有助于体温下降。

卢成瑜主任医师儿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急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以及儿童营养、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

一般来说,对乙酰氨基酚栓在发烧38℃以上可以用。
如果体温在38℃到38℃之间,属于低烧,可以通过多饮水、湿毛巾敷额头、酒精擦拭等方式进行物理降温,从而达到退烧的作用。如果体温超过38℃,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通常不能达到退烧的目的,可以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栓退烧,对乙酰氨基酚栓对因病毒性感冒和流行性感冒而导致的发烧、发热伴随头晕等有一定效果。

卢成瑜主任医师儿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急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以及儿童营养、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

一般情况下,孩子的体温会随着身体的温度的改变而发生升高,通常是在七、八点左右。如果病情没有恶化,那么夜晚的气温会高于早上,早上五点至六点是最低的,七八点钟是最高的,但这要看病人的身体状况是否恶化。患者的情况是随着身体的免疫力增强而发生的,或者是细菌病毒的杀伤性比较大,会引起疾病的恶化,体温会越来越高。如果宝宝出现发烧的情况,建议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不良影响。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儿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肺炎不是下午发烧。肺炎引起的发热没有规律性,全天任何时间都可以发热,只有抗炎治疗症状改善以后体温幅度才会下降。如果病人病情较重,免疫功能下降,则会出现一整天的高烧,到了傍晚更是如此。如果不是很严重的话,会有发烧的症状。如果症状比较轻微,还可以不发烧。肺炎的轻重和发烧的轻重没有直接的关系。平时生活中多吃一些水果和蔬菜,保持乐观情绪,注意不要疲劳。

何洁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肺癌、睡眠呼吸障碍等疾病诊治。

儿童在午后和夜间出现发热,主要是因为体温调节不正常、上呼吸道感染等,可以通过调节室内温度、物理降温、口服退烧药等方法来进行缓解。
1.体温调节异常
儿童由于年龄尚幼,自身的温度调整能力比较差,尤其是夜间,温度过高、被褥过多,容易造成人体温度的中枢调控机能出现失调,造成孩子在下午与夜间出现发热。在治疗发烧的时候要保持房间的温度和湿度,不要在睡眠中过分保暖。
2.上呼吸道感染
该病主要由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所致,也有少量与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相关疾病有关。孩子在下午或者是夜里发热,或者是过度劳累、失眠、免疫力低下等。上呼吸道感染如果有发热的情况,可以口服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