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型糖尿病的饮食配比怎么个配比法?

匿名 27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二型糖尿病的饮食配比怎么个配比法?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 患者53岁男住院期间2003年患病空腹血糖:6-9mmol/l餐后波动于15-17mmol/l近半月来血糖波动明显,伴活动后气促、乏力。多食易饥。体重下降9kg、。 无药物过敏、近半月吃格列美脲片每日一片 饮食配比配方

医生回答 共2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商发科 主任医师 义乌市中医院 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高血压,糖尿病,中风
已帮助用户: 78
问题分析:不要乱用药,要对症下药.我建议你吃点糖适平,罗格列酮,效果不错
意见建议:建议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同时根据自身体质加强身体锻炼,这样可以有效预防
有用0
邵梦扬 主任医师 内科
擅长:疑难疾病中医治疗咨询
已帮助用户: 348018
问题分析:糖尿病正确治疗饮食上不需要忌口。
意见建议:二型糖尿病西医目前没有特效药,中医中药长期临床实践积累了很多独特的奇方秘方,建议你采用传统中药山茱萸、玉竹、生地、知母、荔枝核、青果、石斛、肉苁蓉、玄参、益智仁、鹿茸、海南陈、人参、枸杞子、蜂胶、金精粉、乌术粉、桑葚等配合治疗,见效快,疗效确切。这些药物中的有效成分直接针对糖尿病根源,有效抑制糖毒素产生,修复受损胰岛细胞,促使胰岛细胞正常释放胰岛素,迅速降低血糖,打破了常规的降糖疗法,药物中独有的活性成分经人体转化能彻底恢复胰岛细胞功能,清除糖尿病致病根源糖毒素,打破胰岛素β细胞与胰岛素受体周围的生物屏障,恢复人体正常糖代谢功能,快速达到平稳血糖的目的,而且克服了传统产品治疗上严格忌口的弊端,通过调节人体阴阳虚实,改善气血失调失养的状态,迅速消除胰岛受体面的有害酸肽,激活血液中的胰岛素受体,使体内的葡萄糖、蛋白质及脂质代谢紊乱恢复正常,从而加强细胞分泌调节,修复因长期使用降糖西药导致的细胞分泌紊乱,阻断遗传和杜绝复发的可能。希望正确治疗早日康复!
有用0
相关问答

糖尿病是一个终身疾病,需要终身治疗,目前医学水平还达不到根除,主要是通过各种方法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一提的是,糖尿病病人一经确诊,就要正规治疗,只要接受规范治疗,就可以不可以获得和正常人相同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儿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2型糖尿病饮食习惯如下。
1.提供适量碳水化合物:谷物是日常生活中热量的主要来源,每50克大米提供约38克碳水化合物。其余饮食,如牛奶、大豆、蔬菜、水果也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
2.提供足够的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可以降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改善糖耐量。每天可以吃蔬菜、麦麸、豆类和全谷物。膳食纤维可以分解细菌,同时降低胆固醇,防止糖尿病出现高脂血症和冠心病。
3.充足的蛋白质供应:糖尿病患者的食物必须有充足的蛋白质供应。牛奶、鸡蛋、瘦肉、鱼、虾、豆制品都富含蛋白质,所以要适当吃优质蛋白质。`

孙香兰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二型糖尿病的饮食标准是要做到平衡饮食,控制每天进食的总热量,同时要注意少食多餐,严格地限制单糖的摄入,其次应限制动物脂肪以及含饱和脂肪酸较高的脂肪,可以多吃一些豆制品。

潘永源 主任医师 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

二型糖尿病一般要控制饮食的。
一般患有二型糖尿病的患者,平时不吃含糖量高的食物,多吃五谷杂粮就可以了。另外,患者平时就要控制体重,不能太胖。每天吃东西都要少吃多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狼吞虎咽,吃的食物营养均衡,可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低糖的可以随便吃,但不是一次性吃得太多,以免造成肥胖的症状出现。

孙香兰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二型糖尿病的人可以适量食用一些具有滋阴功效的石斛。
从中医的观点来看,糖尿病是一种阴虚津亏的病症,这是一种能够改善二型糖尿病病人的病症。当然,石斛有滋阴益气,对二型糖尿病有一定的改善效果,却无法起到降低血糖的效果。
因此对于二型糖尿病的病人,治疗方式主要就是采用西医的方式,其次才是配合药物,比如石斛等,不然会影响到病人的恢复。

孙香兰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首先应保证每日定时定量进餐,严格地限制单糖的摄入,其次应限制动物脂肪以及含饱和脂肪酸较高的脂肪,对于肾功能正常者,蛋白质的摄入量应占10%-15%。如有显性蛋白尿时,蛋白质的摄入量应限制在0.8g/d/kg。

潘永源 主任医师 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