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软斑症吃什么药

会员1141393 已回复
尿路软斑症吃什么药
医生回答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王伟 医师 河北省霸州市医院 儿科 二级甲等
擅长:小儿外科
已帮助用户: 49389
 尿路软斑症属于炎症性病变需要长期应用抗生素治疗能改善症状但易于复发有的学者曾提出应用多种抗菌药物治疗可以使尿液中细菌消失但不能阻止病程的进展因为一般抗生素对软斑症患者只能消灭细胞外间隙的细菌却不能杀灭进入细胞内的细菌实践证明有的抗菌药物如利福平和磺胺异?唑能进入吞噬细胞帮助杀死细胞内细菌近年来喹诺酮类药以其独有的组织渗透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喹诺酮类药物在巨噬细胞内的高浓度对清除细胞内病原菌非常有利多项研究表明以环丙沙星 500mg2次/d口服单纯治疗肾软斑症效果良好有效率达90%Sawamura研究发现膀胱软斑症采用依诺沙星600mg1次/d口服治疗8周后病理性损害完全消失对于膀胱软斑症除了长期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外还可以经尿道将膀胱内病变进行电灼治疗对病变愈合有利由于本症容易复发需定期随诊作膀胱镜检查对肾软斑症患者虽然有的学者建议长期应用抗菌药治疗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单侧肾病变一旦临床确诊为软斑症需作患侧肾切除术   近年来有些学者研究证明胆碱能药物和维生素C能纠正体内吞噬细胞的功能缺陷,临床应用氯贝胆碱(氨甲酰甲胆碱Bethanechol)10~25mg4次/d与维生素C治疗软斑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但尚需密切观察病情若临床无缓解而有发展趋势还需作肾切除术
有用0
相关问答

软斑症可能是细菌感染、抵抗力低下等原因导致的,具体分析如下:
1、细菌感染:由于排便不卫生,导致肛门内的大肠杆菌尿道口接触,从而导致感染。当细菌侵入尿道时,会侵入人体的细胞,破坏人体的组织与结构,破坏人体的正常器官,从而造成尿路功能的退化,从而易感染此病。
2、抵抗力低下:抵抗力差,容易被病菌侵袭,抵抗力下降,更容易被细菌感染,更易感染此病。

聂小娟 副主任医师 皮肤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中国医师协会会员,毕业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尿路感染可以选择抗生素进行规范的抗感染。尿路感染是指病原体在尿路中生长繁殖,并侵犯泌尿道黏膜或组织而引起的炎症,是细菌感染中最常见的一种感染。尿路感染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指的是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包括尿道炎和膀胱炎。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检查结果来选择。

李玉涛 主治医师 外科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专业擅长: 无精症、少精症、弱精症、精子畸形、前列腺炎、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精囊炎等疾病的诊治,熟练掌握人工授精等辅助生殖技术。

淋病尿路感染时通常建议使用诺氟沙星、头孢类抗生素药物
淋病尿路感染明确由淋球菌引起,该致病菌对喹诺酮、头孢类药物较为敏感,淋病尿路感染使用的药物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建议及时去正规医院就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淋病患者要和性伴侣一起治疗,平时注意个人卫生,避免高危性行为。

王晓彦 主任医师 皮肤科 北京天坛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皮炎湿疹、荨麻疹、痤疮、银屑病、玫瑰糠疹、多形红斑、光敏性皮炎、虫咬皮炎、色素异常性疾病、药疹、结缔组织病及性病的诊治。擅长各种皮肤肿瘤的病理诊断。

尿路感染引起疼痛通常可以吃碳酸氢钠、颠茄片、阿托品、地西泮等,还要吃广谱抗菌素,具体分析如下:
如果尿路感染引起疼痛,可以口服碳酸氢钠,可以用来碱性尿液,减轻对尿路的刺激。平时要多饮水,每日饮用超过2500毫升,有利于炎症的排出,还可以使用颠茄片、阿托品、地西泮等。可在膀胱区进行热敷、热水坐浴,以减轻膀胱痉挛。主要是口服广谱抗生素,如环丙沙星、头孢地尼、头孢克洛、诺氟沙星等。

李明 副主任医师 外科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泌尿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治。

尿路感染淋病吃药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来选择。
诺氟沙星或头孢类抗生素可以用于淋菌性泌尿系统的感染,因为这种类型的尿路感染是由淋球菌所导致的。此外,患者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头孢噻肟、头孢唑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地尼、头孢克肟等,能够有效消灭病原微生物。

王晓彦 主任医师 皮肤科 北京天坛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皮炎湿疹、荨麻疹、痤疮、银屑病、玫瑰糠疹、多形红斑、光敏性皮炎、虫咬皮炎、色素异常性疾病、药疹、结缔组织病及性病的诊治。擅长各种皮肤肿瘤的病理诊断。

产妇尿路感染,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青霉素类的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可以服用头孢菌素类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按时服用药物恶意更好地防护尿道。
患者平时应该多吃一些利尿的食物,平时多喝白开水,增加尿量,对尿道有冲洗的作用,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平时更注重卫生,忌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使用药物治疗时要严格的听从医生的嘱托。

王凤英 主任医师 妇产科 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