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怎么办?

匿名 51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尿颜色:淡黄色尿透明度:清镜检白细胞:—参考值0~5/hp;镜检红细胞:20—300参考值0~3/hp;镜检上皮细胞:未见参考值0.00~5.0qp;尿隐血:+++250参考值阴性;尿胆红素:-neg参考值阴性;尿胆原:-norm参考值弱阳性;尿酮体:-neg参考值阴性;尿带白定性:-neg参考值阴性;尿亚硝酸盐:-neg参考值阴性;尿葡萄糖:-neg参考值阴性;尿白细胞:-neg参考值阴性;维生素c:+0.6参考值阴性;尿ph:5.0参考值5.00~8.00;尿比重:1.025参考值1.005~1.030;透明管型:未见参考值0~1;颗粒管型:未见参考值0~1;腊样管型:未见参考值0~1;草酸钙结晶:未见参考值未见;尿酸盐结晶:未见未见;滴虫:未见参考值未见;霉菌:未见参考值未见;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检查未治疗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病症及治疗

医生回答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张腾松 长治市人民医院 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内科相关疾病
已帮助用户: 63400
问题分析:你好从你描述的症状来看考虑是尿路感染的,主要有尿频,尿急,尿痛,尿不尽等症。
意见建议:尿路感染是由细菌病毒直接侵袭所引起,建议口服中药制剂三金片和乌洛托品,多喝水起到尿路冲洗的作用,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局部的清洁和卫生。最好去医院检查检查,以便确诊的,望重视
有用0
相关问答

发生尿路感染以后,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及排尿不适等膀胱刺激征,当出现这些症状时候,需要到行尿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找到致病菌和敏感抗生素,然后再对症下药,选择敏感抗生素来治疗,治疗期间,需要多喝水,勤排尿,不要憋尿,保证每天排尿量在2000ml以上,这样可以起到冲刷尿道作用,同时每天要用清水清洗尿道外口,会阴部,保持局部清洁。

李明 副主任医师 外科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泌尿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治。

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中药,中药具有的利尿作用能增加尿液流量,增加对尿道寄居细菌冲刷作用,减少感染细菌在粘膜的定植,控制感染,缩短尿路感染症状及体征的消失时间,提高细菌清除率,从而达到治疗泌尿系感染/阴道炎的效果。

李玉涛 主治医师 外科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专业擅长:无精症、少精症、弱精症、精子畸形、前列腺炎、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精囊炎等疾病的诊治,熟练掌握人工授精等辅助生殖技术。

尿路感染低烧需要采取药物治疗和日常调理。
尿路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主要由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其中以大肠杆菌最为常见。尿路感染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次数明显增多、下腹部有坠胀感。当然严重的尿路感染还会出现寒战、发烧、低热、腰痛、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尿路感染低烧后,首先要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治疗,常用的药物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另外对于尿路感染,喹诺酮类消炎药物也有很好的效果。除了药物治疗外,还要注意多喝水、排尿、忌辛辣食物、多休息。

李明 副主任医师 外科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泌尿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治。

最近感觉尿道系统出现了问题。出现了尿频的现象,可以吃点药物调理一下,建议进行肾脏及腹部彩超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便于尽早的对症治疗和处理,一定要注意多饮水,忌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避免尿路感染的发生。

李玉涛 主治医师 外科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专业擅长:无精症、少精症、弱精症、精子畸形、前列腺炎、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精囊炎等疾病的诊治,熟练掌握人工授精等辅助生殖技术。

如果是尿道感染导致的发热,可以通过物理降温来缓解,也可以服用一些药物。
1.物理降温:如果是因为尿道感染导致的发热不是特别严重,可以用毛巾冷敷额头,同时可以用退热贴来降温,这样可以缓解发烧的情况。
2.口服药物:如果是由于泌尿系统感染导致的高烧,可以通过口服解热止痛的药物来进行治疗,可以选择用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还可以选择头孢类消炎药,这样可以减轻泌尿系统的炎症。

李明 副主任医师 外科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泌尿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治。

小儿泌尿系统的炎症主要是由病菌造成的,主要是由于宝宝的个人生活习惯造成的,所以在确定了尿路感染后要多喝水、排尿,同时要注意用头孢类、青霉素类等药物。
如果宝宝出现了明显的发烧症状,就需要打点滴,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饮食方面要注意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品。第三,尿道感染要及时排尿,最好的办法是每天喝2升以上,2-3个小时一次。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