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患者开的药

会员19265088 48 已回复
心肌缺血患者开的药开了两种药:灯盏花素片和益心酮滴丸,这两种作用一样的,只吃一种药行吗?必须两种一起吃吗?
医生回答 共2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郝胜强 医师 天津市第二医院 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内科、糖尿病、
已帮助用户: 48270
问题分析:由于心肌缺血是冠心病中比较常见的类型,主要是因为心肌缺血缺氧所致,引起部分心肌供血不足,中医认为主要是血脉不通,造成血瘀所致
意见建议:所以治疗本病中医主要是活血化瘀药治疗,而西医主要是冠脉扩张药物,两者可以相互结合治疗,而你的这两种药物都是活血化瘀药物,可以选择使用,一种或者是两种药物,建议中西药物联合治疗
有用0
关注
张姿 医师 河北省威县人民医院 妇产科 二级甲等
擅长:妇产科、尤其擅长宫颈糜烂等疾病
已帮助用户: 24027
问题分析:你好,你的情况不是很严重的话,就可以吃一种看看效果再说也是可以的,学会缓解压力的方法,避免紧张压力。 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和情绪波动 。
意见建议:调整饮食结构,提倡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低糖、低脂肪饮食。多吃青菜、水果和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及高蛋白质的瘦肉、河鱼、豆制品等,不吃零食,睡前不加餐。
有用0
相关问答

很不典型的心绞痛主要是牙疼,不会出现龋齿、牙龈肿痛等症状,如果出现反复发作的症状,要注意是心绞痛。牙痛是一种放射性的感觉,它会伴随着胸部疼痛和牙齿的疼痛,还有一些人会出现脖子的紧缩、背部的疼痛、左上肢的疼痛。有的人牙疼的时候会出现胸闷、心慌的症状,一般是在情绪激动、劳累、活动后出现的,还有一些人可能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心肌缺血患者三餐应该按时吃饭,不宜过饱,否则血液更多的向胃肠道分流,会诱发心肌缺血。
心绞痛是一种由于心脏的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的一种病理状况,主要症状有心绞痛,可以通过阿托伐他汀钙片、盐酸维拉帕米缓释片、缬沙坦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而患者需要调整饮食,少食用高脂、高糖饮食如肝、肚、肠、鱿鱼、鳗鱼、巧克力、饼干、蛋糕等,以免使血中脂肪和糖含量快速升高,而使血液粘稠引发心肌缺血,然后按时吃三餐。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如患者是心脏神经官能症诱发心肌缺血时,推荐可口服如益心舒或振源胶囊,或心悦胶囊之类中成药物比较好。
因为此类药物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脂以及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同时也能够有效地缓解心绞痛症状,促进血液循环。另外还能够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机体免疫力,起到预防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功效。冠心丹参滴丸和复方丹参滴丸等中成药也有一定的疗效,能够有效地缓解心肌缺血症状。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心肌缺血患者可以吃以下药物:
心肌缺血患者可以吃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心肌缺血患者可以吃硝酸甘油、消心痛、欣康等硝酸酯类药物。心肌缺血患者可以吃钙离子的抑制剂,比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络活喜等。以上药物对于心肌缺血患者的身体恢复有比较好的促进作用,建议心肌缺血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上药物,不可以私自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心肌缺血治疗的目的在于减轻症状,减少心绞痛发作和心肌梗死,延缓病变的发生。可以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如无禁忌,可长期服用。β阻滞剂,稳定心绞痛首选药物。一种钙离子抗结剂。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心肌缺血的口服药物有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替格瑞洛片)、降血脂药物(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匹伐他汀或辛伐他汀)、扩血管药物(硝酸异山梨酯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是否应用降低心率药物(酒石酸美托洛尔,富马酸比索洛尔,琥珀酸美托洛尔)来降低心肌耗氧量。还有复方丹参滴丸、通心络胶囊等中成药。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来说,抗心肌缺血的药物主要有硝酸酯类药物、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三大类。
一、抗心肌缺血的药物有硝酸酯类药物,可以能扩张静脉,降低心脏前负荷。
二、抗心肌缺血的药物有钙通道阻滞剂,可以治疗血管痉挛性心绞痛的首选。
三、抗心肌缺血的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可以减少心肌缺血反复发作,从而减少心梗发生。
患者日常应该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注意休息,保持清淡饮食,可以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