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很健康但今年查体查出房室传导阻滞

会员134568714 51 已回复
我一直很健康但今年查体查出房室传导阻滞
医生回答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胡道锋 副主任医师 宁德市闽东医院 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冠心病
已帮助用户: 10832
你好:首先你不要紧张,有人说--“如果不治疗会引起心脏停跳”,这样说法是错误的!!
谈几点意见:1,单纯心电图存在左前分支传导阻滞,不会引起任何临床症状,更不会有什么危险!2,引起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的原因很多,例如风心病,先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冠心病,高心病等器质性心脏病都可以引起。但临床上也有很多查不出原因的!好多年轻人正常体检,也常见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原因不明,可能是先天发育所致。我判断你属于后者!3,如果是器质性心脏病引起,主要治疗原发病。如果不明原因,就不需要任何治疗!4,因此,你可做心脏彩超等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的可能。排除后就不用担心了。如果没有症状就可以暂时不用治疗的.平时多注意查体和规律的生活就可以.戒酒限烟也是必要的.传导阻滞原因:
①以各种原因的心肌炎症最常见,如风湿性、病毒性心肌炎和其它感染。
②迷走神经兴奋,常表现为短暂性房室传导阻滞。
③药物:如洋地黄和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多数停药后,房室传导阻滞消失。
④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及心肌病。
⑤高血钾、尿毒症等。
⑥特发性的传导系统纤维化、退行性变等。
⑦外伤,心脏外科手术时误伤或波及房室传导组织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
如果不治疗会引起心脏停跳.
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有用0
相关问答

房室传导阻滞可以用12导联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电生理检查等方法来确诊房室传导阻断,还可以做体格检查、血生化(肌酐蛋白、血钾、血钙、血清PH)、X线、超声心电图等。
心律失常是一种房室传导阻滞,这种情况会导致肾脏、大脑、肝脏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不足,还会出现头晕、胸闷、下肢水肿等情况,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通常情况下,二型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可以通过手术治疗、日常护理等方式进行治疗。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手术治疗: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是心律失常的一种,当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发展时,患者可以通过安装永久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以控制病情的发展。
日常护理:二型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还应注意休养,避免劳累,还可以适当的进行运动,促进身体恢复的同时,还能提高免疫力。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1度房室传导阻滞一般不是很严重,如果没有其它的表现,可以定期做心电图检查。
但如果有心肌炎、心肌梗死等疾病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一次性房室传导阻滞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对人体没有任何的影响。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适量做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在饮食方面多吃营养丰富的食物,如鸡蛋羹、银耳汤、米粥、豆浆等,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对于房室传导阻滞,首先要积极治疗可以祛除的病因,将心室率的水平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之上,以保证足够的心脏排血量,要停止应用可能导致房室传导阻滞加重的药物。对于一度和二度一型的房室传导阻滞,预后是比较好的,无需特殊处理。如果出现二度二型房室传导阻滞,伴随有QRS波的增宽和畸形,临床症状比较明显,特别是发生了心源性晕厥的,就应当植入心脏起搏器。

龚新宇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心电图表现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特征。
1,心房各不相关,表现为房室完全分开,PR间隔时间不确定,房室比室速要比室速。
2,心房节律有窦性、房性、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等。
3,心室节律可以是房室交界处的无博心跳、心室速率、40~60次/分、室性非搏动心跳、20~40次/分、心室率、正常心室率或不规则。
病理学检测显示,该组织位于房室结合部或希氏束处。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通常情况下,房室传导阻滞的分类是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1、一度房室传导阻断:通常PR间隔时间超过0.20秒,可由心电图确诊。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二度I型一般是指PR间期逐步延长,直至P波无法下传或有效地形成QRS波,如此反复;二度II型是在P波之后有QRS波,QRS波脱落,P波无法下传;
3、3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房与心室无干扰,PP间隔时间比QRS波群间隔时间短,心房比心室速率要快。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