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提问

原发性高血压,未吃药前血压最高时170/

会员130809904 33岁 36元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原发性高血压,未吃药前血压最高时170/125, 后服用阿利沙坦酯片,血压降到135/95左右,后增加盐酸乐卡地平片,但由于吃后心率过快120多,先换成阿利沙坦酯片和富马酸比索洛尔片5mg, 但是现在心率一直比较低,50-60, 白天血压正常120/80左右,但是晚上9点半会升高到140/92左右,请问现在该如何用药?
是否去医院就诊过:
没去过
当前服药说明:
没有服药
既往病史及手术史:
没有
医生回答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王晓琴 主任医师 淮北市人民医院 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冠心病,扩张性心肌病,...
已帮助用户: 11909
问题分析:高血压,在服用阿利沙坦酯,富马酸比索洛尔,现在晚间血压偏高,心率偏慢。
指导建议:建议改阿利沙坦酯为安博诺,富马酸比索洛尔改每天2.5毫克,同时要注意低盐饮食,按时休息,不吸烟,不饮酒,放松心情,减轻压力,适当运动,控制体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有用0
相关问答

孕妇原发性高血压可能会遗传给胎儿。
通常情况下,在医学上能够发现导致血压升高的确切病因,称之为继发性高血压,而对于不能发现导致血压升高的确切原因,称为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的情况有可能会遗传给胎儿的情况。若是孕妇患有原发性高血压,需要到正规的三甲医院进行检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或者是预防。

王凤英 主任医师 妇产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原发性高血压的人能怀孕。
原发高血压能怀孕,建议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重个人的生活习惯,才能保持血压的平稳。如果孕妇患有重度的高血压,可以适当的进行治疗,可以减少患上脑卒中的几率,不过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要将孕妇常用的药品改成更适合孕妇的药品。高血压患者要有妊娠的打算,要事先告知医师,由医师来决定是否要改变用药,以及在妊娠之前能不能稳定血压。孕妇患有轻微的高血压,建议孕妇在妊娠期间使用一些相对安全的药物,可以缓解轻微的慢性高血压,是否会减轻孕妇的预兆,儿童的患病率尚不明确,先兆子痫是孕妇特有的一种,也称为妊娠综合症,也称妊娠综合症。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原发性高血压主要有遗传原因、环境原因、自身原因。
第一种,遗传原因主要有基因的显性遗传,和多种基因关联遗传两种。
第二种,环境原因,不同地区,饮食习惯不同,进而导致高血压的发病率也不同,高血压的患病率与钠盐的摄入量,有着非常明显的联系,钠盐越多血压水平发生的几率越大。
第三种,自身原因,比如自身身体太胖也容易导致高血压。年龄也跟高血压有一定的关系,年龄越大越容易出现血压高。长期喝太多酒也会引起高血压。
患有原发性高血压需要遵医嘱用药进行治疗。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原发性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在临床上属于非常常见的一类疾病。
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原发性高血压的早期和中期症状往往不明显,不易察觉。一旦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往往很难控制,治疗的最终目的就是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早期高血压患者常有心输出量增加,提示心输出量增加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之一,可能是交感兴奋和儿茶酚胺类活性物质分泌增多所致。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舒张压高和原发性高血压两者一般不能混淆。
原发性高血压指的是继发性高血压,收缩压为140mmHg,舒张压大于90mmHg,收缩压升高指的是舒张压大于90mmHg。舒张压分为三个等级,即高血压病三级,一级高血压90-99毫米汞柱,二级高血压100-109mmHg,二级高血压110-110mmHg,舒张压高和原发性高血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不可混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可以按照医嘱服用降压药,平时应注意食用清淡、低油脂的食物。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原发性高血压其治疗仍以对症治疗为主。
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需要遵医嘱应用有关降压药物,使血压得以顺利控制,唯有把血压稳定地控制住,才能降低某些并发症,与此同时,降压药物也不能随便停服,必须定时服药,而在饮食上也必须以清淡饮食为原则。不吃油腻高糖的食物,还要保持情绪的稳定,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有利于控制病情。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