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月宝宝拉肚子

会员97702229 已回复
拉肚子15天,一开始是黄色带奶瓣稀便,一天8次左右,饭量减少,精神挺好,不吐不发烧,去医院化验大便无问题(大便取纸尿裤上中间粪便),拿的蒙脱石散液,和益生菌,吃了5天没效果,又去医院化验大便无问题,拿的复合凝乳酶胶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培菲康),醒脾养儿颗粒,吃的当天拉黑色的,吃后2天拉的是黄绿色果冻状大便,味说不出来,不是很臭,请问现在应该怎么办?继续吃药还是就医,严重了还是减轻了?
图片只有提问者本人和回复医生可以看到
医生回答 共2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颜志清 医师 景德镇市中医院 中医科 三级甲等
擅长:内科常见病的诊治。
已帮助用户: 25381
你好,根据你的描述,请问是母乳喂养的吗?有做过什么检查吗?
有用0
关注
王辉 主治医师 南宫市妇幼保健院 皮肤科 二级
擅长:乳腺增生,副乳乳腺癌,急、慢性乳腺炎
已帮助用户: 445891
指导意见:像这种情况来说,应该是有一些消化不良,肠道菌群失调,在这种状况的时候,目前来说还没有恢复的话,我们可以继续配合,口服一些蒙脱石散,配合口服小儿涩肠止泻散和鸡内金散,可以再观察看看
有用0
相关问答

一般情况下,宝宝拉肚子可以采取以下办法推拿。具体分析如下:
小儿腹泻之后,可以采用按摩的方法进行调理,效果会更好。具体来讲,推拿方法主要有:一种是顺时针方向的按摩,一次5-10分钟。第二步是在小儿的天枢、神阙上按摩,分别按摩五分钟。第三步是为儿童按摩背部,一次按摩9-15次。第四个步骤是给龟尾巴按摩,每次按摩5分钟。通常可以采用上述四种方法进行止泻。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儿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宝宝如果拉肚子,消化能力是减弱的。鸡蛋属于不易消化的食物。可以少量的吃一点。做鸡蛋羹比较好一些。同时给宝宝多喝水,有利于疾病的恢复。还要确定是感染引起的,还是消化不良导致的。做针对性的治疗。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儿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怀孕拉肚子一般不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如果只是轻微的腹泻,一天不超过三次的稀便,那么只需要观察即可。孕妇可以通过多喝水、适当调整饮食缓解症状。如果腹泻比较严重,如果是出现超过五次的水样便,那么需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通过大便常规检查是否存在细菌感染的情况。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治疗,以免对孕妇和胎儿造成负面影响。怀孕期间拉肚子,一定要注意多喝水,避免出现脱水的情况。

王凤英 主任医师 妇产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宝宝拉肚子可以挂儿科内科。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给孩子多喝温开水,辅食要以清淡为主,同时要注意保暖。腹泻是婴幼儿的一种常见症状,因为婴幼儿的消化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一旦喂养不当,很可能会导致腹泻。造成腹泻的主要原因有进食量太大、吃得太多、给肠胃造成的负担、投喂得太快、吃的种类太多、吃了太多的油脂、残渣等。不规律的喂食,导致消化道不能及时作出响应,导致宝宝消化能力下降等。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腹泻,宝宝的消化系统功能会下降,但是一些营养物质还是可以被消化吸收的,如果宝宝愿意,可以继续喂奶。如果宝宝出现严重的呕吐、发烧、口渴、口唇发干、尿少或无尿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拉肚子指腹泻。宝宝腹泻时可以多喝粥、面条、米糊,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少食多餐,从细到浓,慢慢增加,直到孩子的病情好转才会恢复正常。
宝宝腹泻的时候,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能力都很弱,胃肠道里的细菌也不是很稳定,这个时候吃辛辣油腻的东西很有可能会刺激到孩子的肠胃,引起腹泻等情况,所以在吃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孩子腹泻吃不下东西,例如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胡椒等、大蒜之类刺激性尤其强烈。
这些东西在肠胃中容易产生大量气体和胃酸,刺激胃部造成消化障碍。也有吃得太腻,过硬食物加重胃负担,还可能因消化不良导致腹泻,即典型脂肪泻。另外,如果是肠胃功能不好的孩子。因此,对腹泻患者来说,更不应该进食油腻食物。要选择新鲜的水果蔬菜,如苹果、梨、香蕉、柿子等。亦不可食过冷食品凉饮,凉菜之类。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