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病小儿高热

会员116242747 11月 已回复
11个月,有蚕豆病,凌晨两点开始发热39.2,到现在还是高热不退,体温还在升高,物理降温都试过。以往有过发热39度的情况,物理降温退热的。偶有两声咳嗽,有痰。发烧后嗜睡。本次烧高,不知道蚕豆病是否可以服用美林退热或者打针。医院有医生说可以也有说不可以,特此咨询,在线等。谢谢!
医生回答 共2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王荣 医师 肥城矿业中心医院 传染科 三级乙等
擅长:感染科常见病的诊治。
已帮助用户: 19692
可以先考虑物理降温及退热贴治疗,效果欠佳可以服用退热药物,定期复查血常规等检查明确病情恢复
有用0
关注
张建平 医师 燕郊人民医院 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疾病
已帮助用户: 90818
问题分析:你好;出现高烧是炎症引起,建议到儿科就诊做一下血常规检查,明确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然后再选择消炎药治疗。
意见建议:建议如果是细菌感染,可以使用青霉素类、头孢类等消炎药治疗。体温高可以采取物理降温治疗,多喝水。
有用0
相关问答

导致小儿高热不退的原因很多,多数都是病毒或细菌感染导致的。
最常见的是上呼吸道感染。其他部位感染如玫瑰疹,也会导致发热的情况,在接受疫苗时会有孩子有发热的情况,孩子一般的发热症状能找到病因对症治疗,让孩子多休息,发热的频率和体温就会逐渐恢复正常。
小儿高热不退要注意长时间高热会导致电解质紊乱、脱水的情况,建议及时就诊。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一般小孩高热惊厥之后大概3-4个小时就可以恢复正常。但时间不是固定的,具体的情况还要具体分析。
如果孩子发烧惊厥情况比较严重,或者是体温高于39度,一定要及时合理的给宝宝降温处理。
如果温度特别高的情况下,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给孩子进行肌肉注射退烧针,或者是进行静脉滴注输液来进行退烧。同时还应该要注意让孩子多喝水,促进排泄,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小儿高热惊厥时,家长需要进行以下几步处理:
此时家长应保持冷静,切勿惊慌,应迅速将孩子置于仰卧位,头偏向一侧,解开患儿衣领,观察口腔内是否有分泌物,如果有分泌物,一定要擦去,保持患儿的呼吸道通畅;可以先进行物理降温,比如用温毛巾擦拭或者是用冰袋降温;如果使用退烧药物治疗,则需谨慎,如果患者还在持续抽搐的过程当中,不能喂水、进食,以免误入气管发生误吸,甚至是窒息;如果惊厥持续5分钟以上,应立马拨打120或者自行送医治疗。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小儿高热惊厥和癫痫不一样。
癫痫则为无诱因发作和反复发作,可以显示自主神经,意识和精神障碍。在儿童时期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短暂而频繁的四肢或头部肌肉强直性收缩,同时伴随着异常声音和抽动动作。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多样化,全身强直和抽搐、失失张力的症状。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就是热性惊厥,也称为小儿高热惊厥。高热惊厥发作均与发热有关,是伴发热为主要表现的痉挛,临床表现典型的是强直-阵挛性发作,为儿科常见疾病。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小儿高热惊厥的治疗方法,首先是进行吸氧治疗,小儿高热惊厥会引起大脑的缺氧,此时进行吸氧治疗,可以有效的减少脑部缺氧引起的损伤。其次是给小儿静脉用药,首选苯二氮卓类的药物,比如安定或者咪达唑仑。最后,是采用灌肠的方法,可以给小儿应用水合氯醛进行灌肠,从而也能起到良好的止惊、镇静的作用,这些治疗都需要遵医嘱。

卢成瑜 主任医师 儿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急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以及儿童营养、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

高热惊厥是一种常见的小儿惊厥病症,但一般都有很好的预后,通常在六到三岁之间发生。
小儿高热惊厥通常是因为高热未止、遗传等因素导致的,高热惊厥可以通过排除颅内感染及其它引起惊厥的器官或代谢异常,而得当诊断的。6岁之后,惊厥会因为大脑的发育完全而得到改善。通常是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者是其他感染性疾病的早期症状。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