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胃胀,饿痛,暖气

会员116237125 28岁 已回复
主要胃胀,半夜饿痛,暖气,病史3年,吃过西药,中药都没有明显效果
医生回答 共2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林英照 主治医师 三明市第一医院 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消化内科常见病的诊治。
已帮助用户: 77443
你好。十二指肠溃疡的表现,建议吃胃药,比如兰索拉唑,铝碳酸镁治疗看看,注意饮食清淡,效果不好的查查胃镜进一步明确
有用0
关注
侯灵芝 医师 前郭县医院 内科 三级丙等
擅长: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急性上呼道感染,感冒,慢性咳嗽...
已帮助用户: 13375
指导意见: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根据您的描述,考虑可能是胃炎或者胃溃疡所致。建议口服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气滞胃痛颗粒。忌辛辣油腻刺激性的食物。一日三餐定时吃饭,少量多餐不宜过饱。不吃凉的生冷硬的东西。戒烟戒酒。喝温水。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劳累。胃病需要长时间调养,不可心急。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您,请您做出评价,谢谢。
有用0
相关问答

问题分析:您好,根据您的检查结果来看,主要还是由于胃溃疡胃炎导致的。
指导建议:嗯,注意少吃多餐清淡的消化饮食,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建议服用雷贝拉唑,配合康复新液用药治疗。

胡白瑜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曲靖市第五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30791
擅长: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肺心病,急性上呼道感染,慢性咳嗽,变异性咳嗽,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支气管哮喘,老年人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般情况下,胃嗳气打嗝有两种病因,一种是功能性的,一种是器质性的。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由于胃或十二指肠功能失调而导致的,没有器质性疾病。可以口服雷贝拉唑、奥美拉唑等药物来控制胃酸的分泌,还可以口服莫沙必利、吗丁啉等。在日常生活中,要吃的是清淡的食物,容易消化和吸收。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胰腺炎等是器质性的,需要到医院消化内科就诊,需要进行胃镜检查,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刘正新 主任医师 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长期从事内科消化专业临床工作,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对于胃肠病方面有较深的研究。从事消化内窥镜工作十余年,能熟练的进行各种内镜的诊断及治疗。主要科研方向是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通常来说,经常暖气打嗝的原因。
如果出现胃食管反流症或者是长期的胃炎导致的经常暖气打嗝。因为胃肠排空能力降低,胃肠蠕动能力差,会导致反反复复的嗳气、打嗝、或伴随着腹部鼓胀感。患者可以口服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促进消化功能的药物,口服西甲硅油来清除肠道积气。
要注意三餐食物应多样化,避免偏食,注意补充多种营养物质,予温和、无刺激、易于消化和有营养的流食、半流食。

刘正新 主任医师 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长期从事内科消化专业临床工作,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对于胃肠病方面有较深的研究。从事消化内窥镜工作十余年,能熟练的进行各种内镜的诊断及治疗。主要科研方向是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经常暖气打嗝是气体从胃中流出时引起,可以吃帮助消化的药物。
导致嗳气,打嗝的临床常见病是消化不良,胃溃疡,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等。常嗳气和打嗝者,需要做胃镜检查,然后选择使用促胃肠蠕动或者促消化药,如米曲菌胰酶片,健胃消食片,乳酸菌素片促消化和胃复安,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增强胃肠蠕动。

刘正新 主任医师 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长期从事内科消化专业临床工作,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对于胃肠病方面有较深的研究。从事消化内窥镜工作十余年,能熟练的进行各种内镜的诊断及治疗。主要科研方向是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孩子在发烧期间是否可以打开空调,要看室内的温度。在冬天,外面的温度很低,房间里的温度很低,可以开暖气。因为体温高、出汗多,毛孔会打开,所以如果室内的气温太低,毛孔就会堵塞,出汗也会受到影响。平时可以把空调开到24-25℃,让房间里的温度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
如果是在夏季,气温在26-27℃之间,这个时候还开暖气,那就太不科学了,要看周围的温度。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儿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暖气病要是指北方进入冬季,室内暖气开放,门窗紧闭导致空气流通不畅、干燥,而会引起免疫功能和抵抗力的下降,导致人们烦躁不安、鼻咽干燥、头晕眼花、软弱无力等,对小儿来说,进入采暖季后,室内外温差较大,不少孩子由于身体适应性较差,容易出现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孩子感冒后除了发烧、咳嗽外,往往还伴有皮肤干燥、起皮,鼻子干甚至出血等症状。

潘永源 主任医师 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