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小脑脊髓型共济失调。发病6年。目前

会员112527562 34岁 已回复
遗传性小脑脊髓型共济失调。发病6年。目前遗传性小脑脊髓型共济失调。发病6年。目前行走为蹒跚状态,偶尔抽筋,进食呛咳,肢体僵化,肌张力较明显,语言迟缓,视力怕强光,经常摔倒。现在每天十多公里的步行用于延缓脑部萎缩,每天早上的薏米粥用于抵抗肌张力,每天30ml的硫酸锌口服液用于改善平衡,辅酶Q10+维生素E用于预防心脏等脏器萎缩,咀嚼口香糖来提高语言功能。问彻底治愈的方法?
图片只有提问者本人和回复医生可以看到
医生回答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刘际林 副主任医师 辰溪县人民医院 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高血压脑病,脑血栓,脑梗死
已帮助用户: 40827
指导意见:这个情况目前来说并没有什么特效的治愈办法。很多办法只是尝试中减轻症状。
有用0
相关问答

一般情况下,小脑共济失调有运动异常、语言障碍等症状,具体内容如下:
1.运动异常:如果患者出现了小脑共济失调的情况,患者可能会有行走不稳、协调性差、双腿张开等运动异常的症状。
2.语言障碍:在小脑共济失调的影响下,患者可能会出现语言障碍,患者说话的语速可能会变慢,还可能有语音不清、表达不连贯等情况。

吕志勤 主任医师 内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菠萝能开胃顺气、解油腻、帮助消化,含有生物甙和菠萝蛋白酶,它们不仅能使血栓消退,还可及早抑制血栓形成。多吃核桃和芝麻有补血养气、补肾填精、止咳平喘、润燥通便等良好功效。

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治疗脑血管病及躯体形式障碍等情绪性疾病

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
1.药物治疗:丁螺环酮、金刚烷胺、加巴喷丁联合使用可以缓解与共济紊乱有关的临床表现;左旋多巴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能减轻锥体系统的不适,如肌肉僵硬;拉莫三嗪可减轻其它的临床表现,如走路姿势不正常。
2.手术治疗:可采用视丘裂伤。
3.康复治疗:适当的理疗和康复训练可以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但是不能使病人的康复时间延长。

吕志勤 主任医师 内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小脑共济失调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是指肌力正常的情况下运动的协调障碍,可导致肢体很少动作,特别是下肢更为明显,常表现为偏瘫、双侧瘫、四肢瘫痪等。由于自主运动困难,动作僵硬,不协调,常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若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往往还会危及生命。

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治疗脑血管病及躯体形式障碍等情绪性疾病

手术治疗:主要有神经核团细胞毁损技术与电刺激两种方式,比较适合病情严重的患者。推拿治疗:推拿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对肢体或穴位和按摩,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

吕志勤 主任医师 内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穿衣、系扣、端水、书写、进食、言语、步态等动作不灵活、不稳,步态蹒跚,行走时两腿分得很宽。若成年发病者,步行时不能直线。忽左忽右呈曲线前进,表现为剪刀步伐,呈“Z”形前进偏斜,并努力用双上肢协助维持身体的平稳。若随着肌张力改变,转变为痉挛性共济失调步态时,表现为站立不稳,身体前倾或左右摇晃,当以足尖站立或以足跟站立时,摇晃不稳更为突出,易摔倒。

吕志勤 主任医师 内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