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胰岛素两个多月血糖总是不稳定

会员108442370 31岁 已回复
年初怀孕期间查出有糖尿病合并症,导致胎儿停育,怀孕是一天打4次胰岛素,两种药,引产出院以后更换为一天两次胰岛素,用药是甘舒霖30R的混合重组人胰岛素,每天早饭前16个单位,晚饭前16个单位,可是血糖每天也测量两次,但总是两天正常范围内,两天又高点,不稳定,怎么能让血糖值稳定呢?饮食上也已经很注意了,每天吃的大多比不多的,可还是控制不好呢?
医生回答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刘振英 副主任医师 南宫市人民医院 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高血压
已帮助用户: 23045
指导意见:目前主要是通过各种方法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血糖波动会造成机体器官的损害,加速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的治疗要从五个方面着手:药物治疗、饮食疗法、运动疗法、糖尿病教育、血糖的监测。建议患者不要盲目用药,应到医院检查治疗
有用0
相关问答

得了糖尿病,正在注射胰岛素,但是血糖忽高忽低的考虑仍在血糖本身在一天24小时之内就是有波动性的,尤其在餐后更为高一些。要按时口服控制血糖的药物,二甲双胍缓释片,同时注射胰岛素来控制病情的,定期做相关检测。

潘永源 主任医师 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

患者您好,建议您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调整:
一、饮食,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糖尿病患者的饮食需要定时、定量、定餐,规律进餐。
二、运动,可增加热量消耗,有助于脂肪燃烧,加速血液循环,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
三、调整注射方式,需核实胰岛素是否在有效期内、是否得到妥善保存、注射剂量是否准确等。建议可选用吸收率较好的无针注射器,如快舒尔无针注射器,与有针注射相比,减少血糖波动发生,胰岛素用量相对较少,糖化血红蛋白降幅更大,更好地帮助患者控制血糖,疗效更优。长期使用,可以使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更优控制效果,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赵蕾 副主任医师 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的相关诊断治疗,包括糖尿病,甲状腺结节,甲减,甲亢,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肾上腺疾病与脑垂体疾病。糖

胰岛素的注射效果是指降糖效果及维持血糖稳定的时间长短。基本短效和速效胰岛素,效果更好、更快速,但维持时间较短。而长效胰岛素维持血糖稳定的时间更长,可持续20到26小时。如餐后血糖升高明显,选用短效胰岛素效果较好。

潘永源 主任医师 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

患者您好,一般来说,血糖不稳定的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胰岛素注射治疗的。
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进行口服降糖药物的治疗,如果长期口服降糖药物后疗效不够显著,血糖水平的控制效果不够明显,此时可应用胰岛素来进一步治疗。胰岛素注射可选用无针注射器,如快舒尔无针注射器,能够避免针头反复使用的情况,可有效减轻注射时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通过将药液进行皮下注射,注射后的胰岛素贴近其生理分泌模式,可快速被人体所吸收,实现更好的控糖效果,有助于患者血糖水平的快速下降。长期坚持使用,可以使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更优控制效果,从而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风险。此外,建议糖尿病患者应持续重视饮食的调理改善,平时多食用清淡、纤维素含量丰富的蔬菜,避免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

赵蕾 副主任医师 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的相关诊断治疗,包括糖尿病,甲状腺结节,甲减,甲亢,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肾上腺疾病与脑垂体疾病。糖

一般情况下,妊娠血糖两次空腹血糖≥5.8mmol/L,或是任何一次血糖≥11.1mmol/L,而且再次测试空腹血糖≥5.8mmol/L打胰岛素,具体内容如下:
孕妇出现2次空腹葡萄糖超过5.8mmol/L,或者其他两次血糖超过11.1mmol/L,如果再检测一次,空腹葡萄糖浓度超过5.8mmol/L,或者口服糖耐量试验验出现两个不正常的情况,就可以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因为在胚胎成型期间,母亲体内的代谢失调会造成胎儿的先天异常及精神发展的异常,因此在怀孕期间及整个怀孕期间要注意保持血糖在5.6mmol/L以下。

张露 副主任医师 妇产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围产期保健,妊娠合并症,子痫前期,前置胎盘,胎盘植入,胎儿异常,双胎妊娠,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以及妇科恶性肿瘤。

平时注射多大量的胰岛素,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3单位的胰岛素。空腹血糖的结果是判断前一天晚上胰岛素的量的多少,而早餐后2小时的血糖结果是判断早餐前30分钟的胰岛素量的多少。

潘永源 主任医师 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