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心脏病人能否食用西洋参?

会员7716242 74岁 已回复
全部症状:糖尿病心脏病

发病时间及原因:10年

治疗情况:早搏
医生回答 共2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李丽 医师 陕西省汉阴县李丽门诊 皮肤科 个人诊所
擅长:糖尿病 常见皮肤病
已帮助用户: 110195
糖尿病治疗必须以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为前提。糖尿病人应避免进食糖及含糖食物,减少进食高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适量进食高纤维及淀粉质食物,进食要少食多餐。多吃苦瓜有好的辅助降血糖作用,苦瓜炒鸡蛋、苦瓜炒肉片、凉拌都可以的。
有用0
李秀爱 医生会员 河北邢台广宗医院 妇产科
擅长:不孕不育,人流,
已帮助用户: 282115
你好,糖尿病患者在忌食糖(白糖,红糖,葡萄糖,水果糖,麦芽糖,奶糖,巧克力,蜂蜜),糖类制品(蜜饯,水果罐头,各种含糖饮料,含糖糕点,果酱,果脯).因为这些食品可导致血糖水平迅速上升,直接加重病情,干扰糖尿病的治疗.所以,必须禁止食用.富含淀粉的食品(大米,白面,薯类,豆类,谷 类),进入人体以后,主要分解为碳水化合物,它虽是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但因其可直接转化为糖,因此必须限量.否则,病情将无法控制.
有用0
相关问答

一般情况下,糖尿病心脏病要做以下检查,具体内容如下:
测量血糖:观察病人的血糖水平。血液化学:检测血清总胆固醇、血清肌酐、尿素氮、血清钾等指标,以观察病人的机体新陈代谢状况。心肌酶谱分析:可作为心肌缺血程度的诊断依据。X射线:能清晰地反映出心肺的结构、大小等情况。超音波:它可以检测到人的心脏的构造和心功能的异常。心脏MRI:MRI可以成为评估心脏结构与功能的金指标,它可以反映患者心脏结构、功能、心肌灌注、心肌活动情况,对判断心肌缺血面积及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CT冠脉造影:能显示出较大的冠状动脉狭窄。心电图:可以通过心电图来检测人体的正常心电活动,有助于判断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心血管方面的问题。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糖尿病饮食如下:
一、糖尿病性心脏病可多吃富含纤维素、谷类、B族维生素、鱼类、芹菜、蔬菜、白菜、黄花菜、马兰头、松茸等食物。
二、患者可以食用火龙果,火龙果具有高纤维低糖的清热功效。特别是含有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改善重金属中毒,维持胃肠作用。
三、吃白菜、油菜或小米粥、玉米粥、苹果、黄瓜等。饮食要清淡,不要辛辣油腻的食物,还要戒烟戒酒。

孙香兰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糖尿病心脏病一般是高血糖、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和或高胰岛素血症、高血压等原因引起的。
1、高血糖:糖基化终产物在心肌组织中沉淀,导致心脏收缩和顺应性下降,从而加速冠心病的发病和发展。
2、高脂血症:高脂血症是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它能提高冠心病的死亡率。
3、胰岛素抵抗和/或高胰岛素血症:与更高的胆固醇水平有很大关系,而高血糖会导致肝内的甘油三酯合成,从而导致血管壁内脂肪堆积。
4、高血压:高血压会使血管硬化、钙化加快。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大血管疾病是由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不好引起的,常见的原因有:
心血管疾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大血管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血糖不能很好地控制好,引起的血管硬化,斑块的发生也会引起冠状动脉的硬化。例如胸部闷、气短、胸痛等,如果是在运动中,这种症状会加剧,需要进行心脏彩色超声、冠脉ct、血管造影等,来确定是否是心脏的某个分支发生了变化,是否存在狭窄。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有几种方法可以治疗糖尿病:
1、首先一般治疗,注意劳逸结合低脂高纤维饮食,戒烟戒酒,逐渐减肥,做一些适当的有氧运动。
2、糖尿病本身的治疗和相关危险因素的校正。第一个小点,治疗糖尿病高血糖是心血管疾病的持久性危险因素之一。在饮食和运动疗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力争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
3、控制高血压。研究表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每降低10毫米汞柱,并发症可显著减少。
4、纠正脂质代谢紊乱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方法。

孙香兰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糖尿病心脏病的症状应该是会出现左肩和左手臂内侧有阵阵酸痛,下肢水肿,这是因为心脏功能不全,然后静脉血回流受阻的表现,鼻子尖发肿。所以就要去心内科就诊,做心电图、查心脏彩超,平时以清淡的饮食为主,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多注意休息。

潘永源 主任医师 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