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今年81岁。去年11月18日去中医南院看病,血压.....

会员97111930 81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您好!我今年81岁。去年11月18日去中医南院看病,血压
180/100mmHg开了依伦平1片/天血压降到150/80--113/61范围
内。
今年2月16日--2月24日中医南院住院体检:
血压在150/80--110/70mmHg范围内,同型半胱氨酸:17.8μmol/L
看到【H型高血压成脑卒中罪魁祸首专家称补充叶酸可预
防】的文章
我想吃“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但中医南院没有这种药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血压基本正常偶然150/82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我想改服依叶片是否需要住院
医生回答 共3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胡白瑜 副主任医师 曲靖市第五人民医院 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肺心病,急性上呼道感染,慢...
已帮助用户: 30791
指导意见:目前你的血压水平控制尚可,八十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收缩压允许达到150mmHg,依那普利片可以控制血压,同时改善心室重构,的确是治疗高血压的首选药物。如果想改用降压药,有条件的话,可以住院观察。因为依伦平是个联合的降压药物,其中有利尿剂,因此改用依那普利片,需要观察是否能够控制住血压。
有用0
关注
李云 医师 馆陶县人民医院 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脑血管病
已帮助用户: 6606
指导意见:你好,你说的马来酸依那普利和叶酸片是两种药物。外面药店都可以买到。如果血压控制还可以,没有什么其他的症状,可以先口服药物观察,如果有不舒服的症状在住院。
有用0
关注
张亚男 医师 山西省长治市中医医院 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冠心病,心绞痛,早搏,心肌供血不足
已帮助用户: 22472
指导意见:您好,根据你的情况,血压控制不稳,同型半胱氨酸偏高,你可以在服用降压药基础上,配合服用叶酸片,维生素B6片以及甲钴胺片等,希望能帮到你。
有用0
相关问答

高血压就医要看内科,心血管内科。
高血压发病原因很多,如长期吸烟、酗酒、高血脂症、糖尿病以及某些药物引起的代谢紊乱均可导致本病发生。高血压为体循环动脉的血压,收缩压、以舒张压升高为主。它与冠心病、脑血管病并称为三大疾病。近年来,心血管病的多种危险因素及心,脑,肾等方面的影响、对靶器官了解的加深,高血压诊断标准一直处于调整之中。目前认为在相同血压水平下,病人心血管病风险不一样。所以高血压就医看内科或心血管内科的。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高血压需要在医院的心血管内科检查,不同的血压水平,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用抗高血压药物调整体质。平时,要调整抗高血压药物的剂量,按时服用,并在专业人士的导下控制血压水平。平时也要低盐低脂饮食,适当锻炼,避免熬夜,定期检查血压。

龚新宇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去中医院看病毒性肝炎可以挂感染科,如果没有感染科可以挂消化内科。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以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为主要表现。

赵金秋 副主任医师 传染科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高血压病属于心血管内科的诊疗范畴,高血压看病看内科和心血管内科。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大于等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大于等于90毫米汞柱。

龚新宇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一般不建议去中医治疗,目前中医还没有明确的临床证据来控制血压。目前临床上最重要的降压方案是西药治疗,西药主要有贝塔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二受体拮抗剂、利尿剂等。中医里没有高血压的概念,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诊断。如果患者因高血压出现头晕,则会诊断为眩晕。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中医没有高血压这一病名,据它在临床上多以头重脚轻、耳鸣心悸等症状为主症,血压升高的特征,可归属中医学眩晕、头痛范畴。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改变和环境污染,高血压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医认为其证型很多,肝火上炎、痰浊内阻、阴虚阳亢、肾精不足、瘀血内阻、气血两虚等,冲任失调等能引起高血压,它的处理应该从中医师那里搜集患者的资料,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实施个体化、对证治疗。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