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知识手册

检查手册>化学检查>> 血栓与止血检测

血栓与止血检测

收藏

血栓与止血检测介绍:

血栓与止血检测包括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出血时间测定、血小板计数、血块收缩试验、凝血时间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这些试验中,前四项试验主要反映了血管壁和血小板在血栓与止血中的作用。余三项均属检查内源性凝血的试验,以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最敏感。

血栓与止血检测正常值:

检查结果均无阳性反应,亦无异常数据反应。
(1) 出血时间测定
TBT 法( Simplate Ⅱ型): 2.3-9.5min;
IVY 法:2-7min;
Duke 法:1-3min(不超过 4min )。
(2) 血小板计数
普通显微镜计数法:(100-300)×10^9L;
定性法:30-60min开始收缩,24h完全收缩。
(3) 血块收缩试验
定量法Macfarlane法:48-60%;
血浆法:40%。
(4) 凝血时间测定
普通试管法:5-10min;
硅管法:15-32min;
活化凝血时间法:1.1-2.1min。
(5) 复钙时间测定
玻璃皿法:97-160s;
试管法(PRP法):90-160s;
(PPP法):90-200s;
(ART法):50s。
(6)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一步法凝血酶原时间:11-13s;
凝血酶原比值:0.82-1.15。

血栓与止血检测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
一、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病理性CFT阳性见于:
(1) 毛细血管有缺陷的疾病: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本试验较有价值,还有坏血病、过敏性紫癜、老年性紫癜等;
(2) 血小板有缺陷的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小板无力症、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VWD)、血小板病;
(3) 其它:偶见于严重的凝血异常;毛细血管造成损伤的疾病,如败血症、尿毒症、肝脏疾病、慢性肝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二、出血时间测定
BT 延长
(1) 血小板数量异常: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紫癜(可因药物、中毒、感染、免疫等原因引起);②血小板增多症,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2) 血小板功能缺陷:①先天性血小板病如血小板无力症;②获得性血小板病如药物引起的血小板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
(3) 血管性血友病(VWD)。
(4) 血管壁及结构异常(少见)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5) 偶见于严重的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因子Ⅱ、Ⅴ、Ⅷ、Ⅸ或纤维蛋白缺乏;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也见于接受大量输血后患者。
BT缩短:主要见于某些严重的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时。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心肌梗死、脑血管病变、DIC高凝期等,均可因血管壁损害,血小板或背后血因子活性过度增强所致。
三、血小板计数
生理性:正常人血小板计数一天内可有6-10%变化;表现为早晨较低,先后略高;春季较低,冬季略高;平原居民较低,高原较高;静脉血比毛细血管血高10%;月经前降你,月经后升高;妊娠中晚期升高,分娩后即降低;运动后升高,休息后恢复。
病理性:
(1) 在临床上,除创伤之外,血小板减少引起出血常见原因。血小板数大于100×10^9L,无异常出血;当小于50×10^9L时,可有出血症状。常见的疾病有:①血小板生成障碍,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②血小板破坏过多,如ITP、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③血小板消耗增多,如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紫癜。
(2) 血小板增多(血小板数大于400×10L);①骨髓增生性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②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③急性大出血,急性溶库存,急性化脓性感染;④脾切手术后。
四、血块收缩试验
(1) 血块收缩不良或血块不收缩见于:① 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② 血小板数减少:当血小板数小于50×10^9L时,血块收缩显著减退,如ITP;③ 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的严重减少;④ 原发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由于血块内红细胞多,体积大,血块收缩受到限制);⑤ 异常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
(2) 血块过度收缩见于:① 先天性或获得性因子Ⅷ缺乏症;② 严重贫血(红细胞少血块收缩程度增加)。
五、凝血时间测定
(1) CT延长:① 较显著的因子Ⅷ、Ⅸ减少的血友病甲、乙凝血因子缺乏症;② 血管性血友病;③ 严重的因子Ⅴ、Ⅹ、纤维蛋白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纤维蛋白原血症;④ 继发性或原发性纤溶活力增强;⑤ 循环血液中的抗涨物,如抗因子Ⅷ抗体因子搞体、SLE等。
(2) CT缩短:① 血栓前状态:DIC高凝期等;② 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脑血管病变、溏尿病行之有效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高征、肾病综合征及高血溏、高血脂等。
六.复钙时间测定
同凝血时间测定。但较为敏感,某些轻型血友病患者本试验可延长。
七、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1) PT延长:PT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或凝血酶原比值超过正常范围即为延长,主要见于:① 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低或无纤维蛋白血症);②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DIC、原发性纤溶亢进症、肝病的阻塞性黄疸和维生素K缺乏、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等。
(2) PT缩短:① 先天性因子Ⅴ增多;② DIC早期(高凝状态);③ 口服避孕药、其它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血管损伤等无法为血栓形成的基础)。
八、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1) APTT延长:APTT结果超过正常对照10s以上即为正常延长。APTT是内源凝血因子缺乏最可靠的筛选试验,主要用于发现轻型的血友病。虽可检出因子Ⅷ:C水平低于25%甲型血友病,但对于亚临床型血友病(因子Ⅷ大于25%)和血友病携带者第三性欠佳。结果延长也见于因子Ⅺ(血友病乙)、Ⅻ和Ⅶ缺乏症;血中抗凝血物如凝血因子抑制物或肝素水平增高时,当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及因子Ⅴ、Ⅹ缺乏时也可延长,但第三性略差;其它尚有肝病、DIC、大量输入库存血等。
(2) APTT缩短:见于DIC,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
(3) 肝素治疗监护:APTT对血浆肝素的浓度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实验室监护指标。此时要注意APTT测定结果必须与肝素治疗范围的血浆浓度呈线性关系,否则不宜使用。一般在肝素治疗期间,APTT维持在正常对照的1.5-3.0倍为宜。
需要检查人群 :有心绞痛,有肢体发麻,运动不灵、言语不清、眩晕、视物模糊等症状的人群。

血栓与止血检测注意事项:

不合宜人群:
(1) 已有明显皮肤出血体征时不需做本试验。
(2) 病人生命体征不稳定,处于濒危状态,不宜做本试验。
检查前禁忌:
(1) 上臂有出血、血肿及溃疡等。
(2) 选择光线不充足。
检查时要求:血检测标本最好单独采集,否则会因标本的分配、分装等而使血液停留在针管的时间延长。

血栓与止血检测检查过程:

止凝血样本采集时一般提倡用带塞试管,血与抗凝剂在试管中需颠倒混匀10次,但要避免用力振摇。NCCLS提倡应用高质量塑料或聚乙烯试管收集标本,此管应有充分的透明度,根据血量设计,且应有充分空间便于血液与抗凝剂混合。取血后管内剩余空间应不小于所抽血液体积的15%。

相关疾病

动脉栓塞,小儿红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先天性白血病,肥大细胞白血病,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急性杂合性白血病,成人T细胞白血病,继发性白血病,硫化血红蛋白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