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医学资讯

资讯中心>医学进展>中医科> 肢体不舒伴抽搐 痉病中医治疗强

肢体不舒伴抽搐 痉病中医治疗强

收藏
来源:中华中医网 2016-06-14 11:44

临床常见很多病人,后背及脖颈位置总是感到牵强僵硬,四肢也经常屈伸不利。中医将这类表现统一称之为“痉证”,将其划分为经络病证。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中医对“痉证”的认识,以及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

痉证的中医治疗

痉证临床表现

痉证发作表现较为典型,临床上很好加以辨别。肢体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痉病的证候特征。男女老幼均可发病,发病多数较急,也有慢性久病者。临床表现多样,轻者仅轻微项背强几几,或仅限于某一脏一腑、一经一络出现一定范围的拘挛、强急。邪壅经络,以发热胸闷,龄齿,腹胀便秘为主。温热致痉以喷射性呕吐,自汗,口渴喜饮,两目上视,昏厥,谵语,牙关紧急为主。阴血亏虚是因禀赋素虚或失血失液、病后而发,伴神疲,气短,自汗等症。

痉证治疗原则

由于此证可于多部位发病,因此治疗时要做到标本兼顾,但临床上可以根据病情灵活采用不同方法。痉病属急症范围,因此急则舒筋解痉以治其标,缓则扶正益损以治其本。故祛邪扶正是其治疗大法。具体治疗时,治实宜祛风、散寒、除湿、清热。治虚当滋阴养血。虚实错杂者,当标本并治,用泄热存阴、益气化瘀等法治疗。

痉证分证论治

邪壅经络

症状:头痛,项背强直,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肢体酸重,甚至口噤不语,四肢抽搐,舌苔白,脉浮紧。

治疗时要祛风散寒、燥湿和营,推荐方药为羌活胜湿汤。方以羌活、独活、防风、藁本祛风胜湿。川芎、蔓荆子祛风止痛,则邪祛络畅,营和痉解而愈。项背强直,加葛根解肌。肢体拘急,加白芍柔筋缓急。口噤不语,加石菖蒲、远志开窍。若寒甚无汗,宜解肌发汗,用葛根汤治之。方中葛根味甘,生津滋养筋脉,以解项背肌肉之强急。麻黄、桂枝解表散寒。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助葛根缓急止痉。姜、枣调和营卫。若风邪甚,发热不恶寒,汗出,头痛者,治宜和营养津,方用瓜蒌桂枝汤。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表散邪。瓜蒌根清热生津,和络柔筋。若身热,筋脉拘急,胸脘痞闷,渴不欲饮,溲短赤,苔黄腻,脉滑数,此湿热人络,宜清热化湿,通络和营,方用三仁汤清热化湿,再加地龙、丝瓜络、威灵仙以增强活络通经之力。

痉证的中医治疗

热甚发痉

症状:发热胸闷,心烦,急躁,口噤,骱齿,项背强急,甚则角弓反张,手足挛急,腹胀便秘,苔黄腻,脉弦数。

治疗要坚持泄热存阴、增液柔筋的治疗方法,方药可以选择增液承气汤。方中大黄、芒硝荡涤积热,泄热以存阴。玄参、生地、麦冬养阴清热,增液柔筋。全方合用则热去津生,筋柔而痉解。若腹胀便秘者,加厚朴、枳实理气导滞。若热伤津而无腑实证者,可用白虎加人参汤,以清热救津。若抽搐甚者,酌加地龙、全蝎、菊花、钩藤等熄风止痉。急躁心烦者,加栀子、淡竹叶以清心除烦。

温热致痉

症状:壮热头痛,呕吐,自汗,口噤,抽搐,角弓反张,甚则神昏,谵语,口渴喜饮,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或洪数。

治疗时要清热透络、镇痉止抽,方药则推荐羚麻白虎汤。方以白虎汤清热生津。羚羊角清热解毒而镇痉。天麻缓急止抽。方中可加银花藤、钩藤、丝瓜络、木瓜透络缓痉。角弓反张,抽搐甚者,可加全蝎、蜈蚣熄风止痉。热势盛者,加生地、玄参养阴清热。呕吐者,加竹茹、枇杷叶、代赭石降逆止吐。神昏谵语者,送服成药安宫牛黄丸或局方至宝丹,清心开窍,醒神镇痉,若用水煎剂,方中犀角应易以水牛角。

瘀血内阻

症状:头痛如刺,项背强直,形瘦神疲,四肢抽搐,舌质紫暗,边有瘀斑,脉沉细而涩。

益气化瘀、活络止痉的治疗方法在临床有很不错的效果,而方药则可以选择通窍活血汤。方中麝香、老葱活络通窍。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可加四君子汤健脾益气,以助活血化瘀之力。若胸膈血瘀甚者,用血府逐瘀汤加味。两方都可加全蝎、蜈蚣、僵蚕、钩藤通络熄风止痉。若苔腻脉弦者,加半夏、白芥子、天麻化痰通络止痉。
气血亏虚

症状:素体虚弱,或失血,或汗下太过,症见项背强急,四肢抽搐,头晕目眩,自汗,神疲,气短,舌淡红,苔薄而少津,脉沉细。

治疗要参照益气补血、缓急止痉的方法,圣愈汤是不错的选择。方中以人参、黄芪大补元气,益气以生血。四物汤养血活血,全方合用,气血双补,能温煦经络、濡养筋脉而止痉。宜加天麻、钩藤、葛根缓急平肝而止痉。若吐泻后而抽搐者,可重用白芍,加乌梅、木瓜、甘草,酸甘化阴,柔筋缓痉。若高热后阴伤,手足蠕动者,可用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滋阴潜阳而止痉。

痉证的中医治疗

痉证的预防

由于痉证可能对身体造成较严重的伤害,因此我们需要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若能有效地预防其发病,对减少病残率、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关键在于对易引起痉病的原发病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调摄方面首先强调患者居室要安静,减少噪音刺激,减少探视。避免过凉或过热,以免因冷热刺激引起发作。床要平整松软,应设床栏,以免跌落。发作时要保护舌头,避免舌头咬伤和后坠,去掉义齿,避免痰液和其他异物堵塞气道。于发作阶段宜给高热量流质饮食,必要时采用鼻饲,病情稳定后可给半流质及软烂易消化食物。在发作停止后要保证患者安静休息,护理与治疗的时间要合理,不要随便打扰患者。

中医临床治疗痉证有丰富的经验,但要想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各位朋友也需要多了解经络理论。另外此证较易发于气血津液亏虚的老年人,日常的调养也是必不可少。

关键词: 中医 抽搐

医友评论0人评论)

匿名发表

热门检索:糖尿病伤医基层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