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斜弱视咋办?

会员183877724 4 已回复
我儿子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玩游戏玩手机多的原因,他小小年纪就斜弱视,我和老公得视力都是正常的,我儿子这样我就很纳闷。我很想快点让他治疗好。请问医生小儿斜弱视应该如何治疗?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驻站医生9
擅长:全科
小孩子斜视和弱视是先天发育引起的。与看手机电脑应该没有大的关系,所以最好还是带孩子到当地医院眼科找小儿斜视弱视的专科就诊。通常可能还是存在的屈光不正,屈光参差的各种原因而导致的,所以需要散瞳验光佩戴眼镜矫正同时进行弱视治疗,如果斜视症状,通过眼镜矫正效果不是很好,还是要考虑手术治疗。
有用0
相关问答

小儿弱视的症状通常是视力明显下降。
儿童的弱视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或者是出现一只眼睛的视力下降的情况,视力甚至会下降到0.9以下,还可能出现小儿遮盖、斜视等情况,矫正视力较同龄人差,多为一只眼或两只眼。需要注意的是,儿童在患病后可能无法自主的表述症状,家长要注意及时关注儿童的异常变化,以便于尽快就诊接受治疗。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引起小儿弱视的原因较多,总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斜视性弱视:因眼睛黄斑没有受到正确的光线刺激,造成发育功能较差。
2、屈光参差性弱视:即双眼屈光度数不同,一只眼睛视力较好,视力发育期正常,一只眼睛视力较差。
3、屈光不正性弱视,由于眼睛严重的屈光不正时可能出现弱势。
4、形觉剥夺性弱视:指光线没有照到眼睛里面,视网膜细胞没有得到正常的刺激,为儿童发育过程中出现角膜疾病疤痕或先天性白内障等因素导致的。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小孩弱视一般通过戴眼镜、遮盖治疗和视觉训练等方法进行矫正。
1.戴眼镜:小孩弱视多伴有屈光不正的问题,矫正小孩弱视要在戴眼镜解决屈光不正的基础上,再进行弱视训练,使清晰的物象能够落在视网膜上,进而反复刺激视网膜注视中枢,提高视觉敏感度,达到矫正小孩弱视的目的。
2.遮盖治疗:小孩弱视主要发生于视觉发育期间,弱视会抑制视觉功能的形成。在戴眼镜解决屈光不正的基础上进行遮盖治疗,可以使弱视小孩被迫使用患眼,消除单眼抑制,促进视觉功能的形成。如果是双眼弱视,可以进行交替遮盖治疗。
三、视觉训练:包括黄斑固视训练、眼位矫正训练、精细目力训练、融合功能训练等。
另外,弱视小孩在日常生活中应多吃富含钙、锌、维生素A的食物,为视觉发育及视力矫正提供良好的营养基础。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如果小儿出现弱视并且散光,可以先到医院做进行医学上验光,清楚眼睛屈光,为单纯散光或伴有近视或远视散光,接着可以做一个合理纠正。
对于小儿轻度的散光度,可以考虑通过药物治疗,但是需要注意用药的时间和剂量,一般都在一周内就能见效。若散光较高,将提出首先纠正部分散光,待逐步适应后全矫。后期可以佩戴专业的矫正眼镜进行矫正。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儿童弱视与遗传因素有关。如果夫妇双方都有极高的近视,孩子的弱视机率也比较高。而且,孩子早产的时候,身体各个部位,尤其是眼睛,都是有缺陷的。在怀孕期间,由于营养不良、药物、病毒感染等因素也会对孩子的眼睛造成一定的伤害。再加上一些后天的原因,例如孩子的眼睛在生长过程中,由于眼底的黄斑中央凹的神经细胞没有得到足够的焦点和清晰的图像,从而导致了小儿弱视。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小儿弱视一般可以痊愈。
弱视可以被治愈。6岁以后如果有弱视,还可以通过检查其弱视的情况来进行诊断,并且可以对其进行神经修补,让其迅速苏醒,尽早的恢复其视觉。弱视的早期诊断对于弱视的防治至关重要。5周岁以内的弱视患者,采用好的眼睛覆盖疗法,可以达到良好的疗效。5-9周岁之间,根据年龄、弱视和遵从的情况,年龄越小,疗效就会更好,10周岁时,也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在进行遮光疗法时要特别留意被遮挡的眼睛,防止因遮眼而导致的视觉丧失。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